东营职业学院创新破解高校图书馆"最后一公里"服务难题‌

Комментарии · 21 Просмотры

9月12日,东营职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书苑"揭牌仪式在第十三教学楼一楼大厅隆重举行。这一创新举措标志着该校图书馆服务模式从传统的"中心化守馆"向"主动贴近"的深刻转变,为高职院校

  9月12日,东营职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书苑"揭牌仪式在第十三教学楼一楼大厅隆重举行。这一创新举措标志着该校图书馆服务模式从传统的"中心化守馆"向"主动贴近"的深刻转变,为高职院校图书馆服务改革提供了新范本。

  ‌打破壁垒:让资源“走到师生身边”

  在揭牌仪式上,东营职业学院委、工会毕玉海指出:“书苑的设立绝非简单的空间拓展,而是服务理念的根本性变革。”据了解,该书苑精准落位于马克思主义学院(公共教育学院)所在的第十三教学楼,共设一楼101室与二楼图书阅读厅两个功能区域,总使用面积约120平方米。这一选址打破了传统图书馆"中心化"的空间限制,让师生在教学、科研间隙即可就近获取优质文献资源。

  马克思主义学院书苑藏书配置充分体现学科特色与地方文化融合:核心区陈列《马克思恩格斯选集》《资本论》等经典著作1500余册,特设“四史”文献专区等,同时精选东营地方史志与本土作家作品,形成“经典理论+时代精神+地方文化”的三维资源体系。图书与信息技术中心主任聂雪奎表示:“我们将建立动态更新机制,每学期根据师生需求调整20%的藏书,确保资源供给与教学科研同频共振。”

  

  ‌功能升级:从“藏书楼”到“思想孵化器”

  与传统图书馆不同,马克思主义学院书苑被赋予“精神驿站”和“红色书房”的双重定位。据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张树礼介绍,书苑将开展“三个一”工程:每周举办一次读书分享会,每月组织一场学术沙龙,每季度开展一次主题征文活动。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书苑还将与地方校、社科联共建“理论宣讲基地”,邀请专家学者解读最新政策方针,为师生提供更加融入科技,更加融入当地和更加接地气的理论宣讲服务。

  “这里将成为师生思想碰撞的‘火花塞’。”马克思主义学院(公共教育学院)教师高乐国展示了他的备课笔记,上面密密麻麻记录着从书苑获取的参考资料。学生代表李梦瑶则兴奋地说:“现在下课后就能来这里查阅资料,参加活动,学习效率提高了至少30%。”

  ‌服务革新:破解高校图书馆“最后一公里”难题‌

  当前,我国高校图书馆普遍面临"服务半径不足"的困境。东营职业学院图书馆馆长张晓琳提供了一组对比数据:改革前,马克思主义学院师生平均每周往返图书馆3.2次,单程耗时15分钟;改革后,90%的本学科所需的专业文献需求可在书苑直接满足,时间成本降低至“零距离”。

  这种"嵌入式"服务模式包含三大创新:一是空间重构,将服务终端前移至教学一线;二是流程再造,建立“学科馆员-专业教师”双对接机制;三是技术赋能,通过智能借阅系统实现总馆与分馆资源实时共享。张晓琳特别强调:“我们不是简单复制总馆功能,而是根据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学科特点进行定制化服务。”

  

  ‌示范意义:为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能‌

  教育部职业教育发展中心专家指出,东营职业学院的实践破解了长期困扰高职院校的“资源与需求脱节”难题,其创新价值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实现了服务对象从“全体师生”到“精准对接”的转变;其次,促进了图书馆从“后勤保障部门”向“教学科研伙伴”的角色转型;最重要的是,为高职院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了实体化支撑平台。

  未来,东营职业学院图书馆将继续深入各二级学院,加大调研力度,精准捕捉师生需求与学科诉求,逐步在更多二级学院设专属书苑。毕玉海表示:“我们要让图书馆成为校园里最活跃的学术细胞,为学校学科高质量发展提供文献支撑,为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注入动力。”(大众新闻记者 郝文杰 通讯员 俎明 张艺蔓)

Комментари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