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海“潮”经济 非遗“通”未来 南通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助力文旅产业发展微聚焦

Kommentarer · 3 Visningar

市民热捧非遗作品 南通非遗城市会客厅 商场里的年轻人触摸着蓝印花布的纹路、百年老宅回荡起爵士与剪纸的合鸣、街头巷尾迎来南通民俗巡游的欢腾……近年来,南通非遗正以前所未有的活力“破圈”,以新场景、新

  

  市民热捧非遗作品

  

  南通非遗城市会客厅

  商场里的年轻人触摸着蓝印花布的纹路、百年老宅回荡起爵士与剪纸的合鸣、街头巷尾迎来南通民俗巡游的欢腾……近年来,南通非遗正以前所未有的活力“破圈”,以新场景、新体验重塑文化活力,将文化“软实力”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硬支撑”,绘出一幅人文与经济共生共荣的崭新画卷。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 记者 朱亚运 通讯员 李智

  内容深耕,五维体验重构非遗认知

  如今的南通非遗版图,繁星满天、熠熠生辉:拥有国家级非遗项目12项,省级以上非遗项目93项,市县级以上非遗项目183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2人,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35人。在南通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的指导下,南通市文化馆(南通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深耕“好看、好吃、好听、好玩、好用”五维体验,让千年非遗在当代生活中焕发新生。

  非遗好看。南通灯彩与木版年画展馆中,“门神”年画等传统符号和财神相框等现代设计巧妙融合。如皋丝毯织造技艺、南通仿真绣也以其新潮表现力,吸引越来越多年轻人驻足。

  非遗好吃。西亭脆饼、石港腐乳、林梓潮糕等一批承载地方风味的非遗美食,从选料到成器,处处体现“慢工出细活”的匠人精神,成为舌尖上的文化记忆。

  非遗好听。梅庵派古琴,让人间雅韵穿过古色古香的戏楼,萦绕在听众耳畔。南通板鹞风筝,数十个大小哨口翱翔蓝天,宛如江海之上的天然交响乐。

  非遗好玩。南通依托蓝印花布、如皋香袋、红木雕刻、剪纸等多项非遗资源,打造非遗研学基地与公益体验课程,让游客在趣味实践中深化对传统工艺的热爱。

  非遗好用。蓝印花布变身时尚手提包、手机壳,红木小件雕刻化作茶器、文具,南通非遗以多元创意嫁接日常需求,让传统文化真正“用”起来、“活”起来。

  联动增效,消费场景加速向“新”

  南通创新性地采用多元场景融合策略,深度拓展“非遗+”多元业态,构建复合型消费场景,创造出1+1>2的叠加效应,让南通非遗在消费场景中焕发新活力。

  位于文峰广场商圈的南通“城市非遗会客厅”,汇集16个非遗展示展销项目,通过沉浸式展销、非遗奇妙课、主题艺术展和匠心造物集等功能,实现了从传统“陈列馆”到亲切“会客厅”的转型。该空间以“到朋友家做客”为理念,营造轻松自在的氛围,让市民在沉浸式体验中感受南通非遗的当代魅力。

  由中共南通市委宣传部、南通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主办,南通市文化馆承办的“城南乐事”游园会系列活动,依托城南别业历史建筑,打造出融文化、旅游、非遗、文创、美食与市集于一体的多业态消费场景。现场,南通非遗剪纸传承人的百余幅剪纸作品集中展示,涵盖生肖、风景、人物、建筑和节日等多种主题,生动传递传统艺术的丰富内涵。

  在南通植物园“通城夜宴·万物生光记”大型沉浸式夜游活动中,南通市文化馆携多项非遗美食精彩亮相。非遗糖画的甜蜜造型、草鞋底的酥脆口感、芦泾港猪头肉的咸香滋味、花露烧酒的醇厚酒香轮番“攻占”游客味蕾,成为夜间文旅消费的一大亮点,进一步拓展了非遗体验的时空边界。

  IP塑造,从文化符号转化为商业价值

  南通通过系统化的IP塑造,将非遗符号转化为具有市场价值的商业品牌,将非遗流量转化为推动文旅融合发展的经济增量。

  每逢周末,南通“城市非遗会客厅”人头攒动,市民和游客纷纷汇聚于此,欣赏作品、观看表演、动手制作……沉浸式体验南通非遗的魅力。截至目前,活动参与人数近万人次,带动了众多非遗文创产品热销。

  南通还借助“苏超”赛事的热度打造“苏超第二现场”,举办“茉莉花开·艺通江海”文艺直通车行动等活动,共同激发了商圈活力。

  南通非遗传承人IP化成效显著。南通糖画非遗传承人通过短视频平台记录糖画创作的“匠人细节”作品,以“可视化技艺” 打破非遗的“距离感”,取得“网红级”流量。南通糖画传承人还推出“苏超球队logo”定制糖画,实现非遗与潮流赛事的跨界联动。

  非遗产业化创造了大量岗位。江苏凯利绣品非遗工坊帮助200多人家门口就业,海门紫翔龙红木品牌已布局70多家加盟店,“布垚”姐妹微家开展色织土布技艺公益培训,累计帮助2000多名女性实现灵活就业。

  非遗主题旅游也正成潮流。非遗市集、如皋木偶戏、板鹞风筝节等活动,以丰富的非遗体验场景,进一步强化“江海南通·非遗之城”的品牌形象,成为吸引众多游客竞相而至的顶流IP。

Kommentar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