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馆弦歌|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以器证史、以展育人每件藏品都是科学史的重要见证

Reacties · 14 Uitzichten

编者按:高校肩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要历史使命。大学校园既是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阵地,也是知识积累与文化创新的重要场所,更是基础研究与科技突破的策源之地。为培育广大学子的家国情怀、推动思政教

  编者按:高校肩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要历史使命。大学校园既是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阵地,也是知识积累与文化创新的重要场所,更是基础研究与科技突破的策源之地。为培育广大学子的家国情怀、推动思政教育、践行科学精神,本报自今日起开辟“校馆弦歌”专栏,以高校博物馆、校史馆、图书馆为基础蓝本,深入挖掘校园中的家国情怀、人文理念与科学积淀,引导广大学子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为民族复兴贡献新生力量。

  

  古有18世纪的复式单目显微镜,今有清华物理系移交的“量子反常霍尔效应”样品及测量平台,中有正在复制中的北宋水运仪象台,外有委托意大利伽利略博物馆复制的伽利略1609年望远镜……2027年,当你从清华园东侧步入,会看到北侧是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南侧就是π字形的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里面每一件藏品都是人类科学史上的重要见证。

  正在建设中的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是中国第一家综合类收藏型研究性科学博物馆。它将以科学仪器为载体,展示人类科技史上伟大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以及清华理工科在中国近现代科技史上的辉煌成就,再现人类科学文明的演进与理性精神的求索历程,展示不同时期科学家为探求真理不断挑战的科学精神,在永久场馆建成之前,北京青年报记者近日在该馆目前位于清华人文楼的临时展厅看到,这里不仅展出了数千件古今中外的科学仪器,还在努力复制中国历史上的著名科学藏品,更在不断策划举办多种科学讲座、沙龙、工作坊等公共教育活动,在以器证史的同时,以展育人。

  填补国内科学史收藏空白

  北京和全国各地已经有很多科技馆了,为什么还要办科学博物馆?为什么大学要办博物馆?对此,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馆长吴国盛的回答是:科技馆有的是静态或互动性展品,没有历史收藏。而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希望通过科技文物的收藏和展示,引导观众思考科技与中国近现代史、科技与民族振兴、科技与现代化、科技与人类未来等深刻的话题。而且,百余年来,无数清华学人胸怀科技报国、追求真理的理想,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科技成果。展示在这里的科学仪器、设备、工具,见证了他们的丰功伟绩,也能发挥传承和传播科学精神的作用。

  保存和研究科学实物藏品是科学博物馆的应有之义。从2018年筹建开始,科学博物馆从零做起,通过“收、买、造”多种途径,逐步积累了8000余件古今中外的科学藏品,分别来自清华校内各院系、各界校友、社会爱心人士、公益组织以及本馆复原制造。目前,这里策划筹办的主题展览主要有“神机妙算——计算器具历史展”“直上云霄——列奥纳多·达·芬奇的飞行与工程机械展”“行健不息——清华大学十三五科技创新成就展”“不可限量——认识世界的种种维度”“哥白尼的生平与成就”“海外奇器——晚清士人眼中的西方科技世界”“电波纪元——无线电技术早期历史展”等。

  再现千年前科技巅峰成就

  在2027年建成后的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观众有望看到一座3层楼高、可以步入的“北宋水运仪象台”复制品。其复杂而精密的复制工作目前正在进行中。

  清华科博还是一所研究性博物馆,复原研究是其特色工作之一。这里以科学研究为基础,运用现代科技手段,致力于历史经典科学仪器的复原工作,目前已成功复原多件展品。这些复原成果不仅展现了科学仪器的历史价值与技术内涵,还填补了科技类文创产品的空白。

  “北宋水运仪象台”是中国古代体量最大、耗资最多、机械技术含量最高的单体科技制品的巅峰之作,体现了古代中国在天文仪器、机械制造和冶金技术等领域的最高成就。清华科学博物馆对其进行等比例、全功能复原,不仅弘扬中华传统科技成就,同时也会作为“镇馆之宝”,构建相关知识系统。

  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高级研究员、水运仪象台复原项目首席科学家林聪益来自台湾,2023年以古机械复原专家的身份应邀加入团队。他告诉北青报记者,他之所以对水运仪象台情有独钟,并非只因为它是北宋时期的国之重器,更因为它承载着非常丰富的中国科技与文化内容。水运仪象台复原完成后,观众可以像古代天文、科技官员一样步入其中,仔细观察其构件与原理,串联起古中国在机械动力、观象授时、木构建筑等多领域的知识体系,激励今天的年轻人在科技创新上的信心和雄心。

  策划多种科普活动以展育人

  即使眼下仍是借址办馆,科学博物馆已在发挥育人功能。自筹建以来,该馆策划主办了科学博物馆沙龙、科博文化周、科博五育文化节、科技伴读、科学光影、师生共话、沉浸式宣讲、天文观测、美育工作坊等多种科普教育活动。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吴璟薇连续三年带领《媒介发展史》的学生走入科学博物馆,以实物增加感受力,以现场启发思考,促进从“博物”到“博悟”的转化。学生也可以参与到博物馆的建设、策展中来。清华生命科学学院2024级博士生孔玮祎读本科时,在科学史系开设的通识选修课“科学博物馆学”上,结合专业知识完成了“跨越N次方”的策展大纲,并将其延伸扩充为线上展览“跨越N次方:原子、分子、晶体模型展”,去年正式上线。

  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的永久馆舍计划于2027年建成开放。据清华大学科学史系、科学博物馆联合党支部书记范爱红介绍,永久馆址展厅面积约6000平方米,将设主展厅、清华厅和特展厅等三大展厅。主展厅展示中西方科学技术的发展历程,清华厅展示清华理工学科的发展历史,特展厅将与国内外同行开展合作、主题布展,均将面向社会公众开放,同时开放的还有馆内策划的各种教育传播活动。正如吴国盛馆长所说,未来的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要为学校的教学和科研服务,为在校师生开展理工文艺学科融合提供场所;同时要服务社会,做科学传播的生力军、引领者,肩负着既促进科技发展,又促进公众理解科学的艰巨使命。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雷嘉

  摄影/北京青年报记者 袁艺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React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