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又曝黑科技!减震器能发电,智能底盘技术实现弯道超车

הערות · 3 צפיות

比亚迪再一次用技术刷新行业认知!近日,其申请的“电动减振装置以及车辆”国际专利(专利号PCT/CN2024/127456)正式全球公开,这款颠覆传统的减振器,不仅能智能调节软硬提升驾乘体验,还能回收路面颠簸的能量为车

  比亚迪再一次用技术刷新行业认知!近日,其申请的“电动减振装置以及车辆”国际专利(专利号PCT/CN2024/127456)正式全球公开,这款颠覆传统的减振器,不仅能智能调节软硬提升驾乘体验,还能回收路面颠簸的能量为车辆充电,让“浪费的震动”变成“可用的电能”,标志着比亚迪在智能底盘领域实现关键突破。

  

  不同于普通减振器仅能被动滤震,比亚迪这款电动减振装置采用“直线电机+液压回路”的分体式架构,核心创新点在于“能量回收”与“智能控制”双结合。当车辆行驶过坑洼、减速带等颠簸路段时,路面冲击会反向推动减振器内的油液流向电机,驱动电机动子切割磁感线发电,将原本被浪费的机械能转化为电能储存起来;同时,直线电机可通过电磁力精准控制活塞运动,实时调节减振器软硬——过弯时能增强支撑力减少侧倾,过减速带时又能变软提升滤震效果,兼顾运动性与舒适性。

  更值得关注的是,这项技术还解决了传统减振器的空间痛点。电机可灵活布置在底盘非热源区域,减振器本身保持紧凑筒式结构,大幅降低对车辆垂直空间的占用,完美适配滑板底盘等新一代车型平台,为后续车型设计预留更多空间。而且,四轮减振器能协同工作,主动抑制加速刹车时的车身俯仰,为高阶智能驾驶提供更稳定的车身姿态,相当于给智能驾驶装上“稳定的底盘基座”。

  这款电动减振技术并非孤立存在,而是比亚迪智能底盘技术生态的重要一环。同期公开的“减振塔结构”专利(PCT/CN2024/114016)、漂移控制电四驱系统、底盘域控制器等技术,与电动减振装置形成“感知-决策-执行”的全链路方案——比如域控制器可根据路况、驾驶模式,同步调控减振器、四驱系统的状态,让底盘响应更精准、更智能。这种平台化的技术布局,展现出比亚迪远超单一零部件创新的系统整合能力。

  技术突破的背后,是比亚迪“真金白银”的研发投入。2024年,比亚迪研发支出高达531.95亿元,同比增长34.42%;2025年上半年研发投入再创新高,达308.8亿元,同比增长53.1%,相当于每天投入超1.7亿元搞研发。高强度的投入换来丰硕成果:今年以来,比亚迪已公布476项国际专利申请,同比增长93.5%,涵盖钠离子电池、智能座舱、自动驾驶等多个领域,形成“研发投入-技术专利-产品落地”的良性循环。

  据了解,这款电动减振技术将率先应用于比亚迪高端车型,后续还可通过OTA升级不断优化算法,让车主根据喜好自定义减振模式——喜欢激烈驾驶的用户可选择“运动+强回收”模式,注重舒适的用户则能切换“舒适+均衡回收”模式,实现“一车千面”的个性化驾乘体验。

  过去,不少人对比亚迪的印象停留在“性价比高、电池靠谱”,但从三电系统到智能底盘,从能量回收减振器到域控制器,比亚迪正在用一项项硬核技术打破认知边界。不同于靠低价抢占市场的思路,比亚迪选择以“技术话语权”突围——把传统汽车零部件升级为“智能、高效、节能”的模块,让中国制造从“规模优势”转向“技术优势”。这款能发电的减振器或许不是最炫目的黑科技,但它精准解决了“能耗”与“体验”的核心痛点,正是这种“务实且有用”的创新,让中国汽车品牌在全球竞争中站稳脚跟。

  未来,随着这项技术的量产落地,以及更多智能底盘技术的迭代,比亚迪有望进一步拉开与同级别车型的差距。对于消费者而言,不仅能享受到更舒适、更智能的驾乘体验,还能通过能量回收降低能耗;对于行业而言,比亚迪的探索也为“传统零部件智能化升级”提供了新方向——原来底盘上的每一个部件,都能成为“节能”与“智能”的突破口。

הערו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