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岁站上讲台,23年坚守初心,她用爱点亮学生梦想

评论 · 24 浏览

18岁那年,邓丽第一次站上讲台,年轻的脸庞写满紧张和期待。她攥紧教案,深吸一口气,对着台下几十双眼睛说:“咱们一起学语文,怎么样?”那一刻,她种下了一颗教育的种子,没想到,23年后,这颗种子长成了大

  18岁那年,邓丽第一次站上讲台,年轻的脸庞写满紧张和期待。她攥紧教案,深吸一口气,对着台下几十双眼睛说:“咱们一起学语文,怎么样?”那一刻,她种下了一颗教育的种子,没想到,23年后,这颗种子长成了大树,庇护了无数学生的青春梦想。

  

  2002年,邓丽刚从学校毕业,怀揣着当老师的理想,走进贵州毕节的教室。那时候,她才18岁,学生们只比她小几岁。她站在讲台上,讲课时声音有点抖,但她告诉自己:要用心教,用爱带学生。2011年,她考进毕节二中,正式成为语文老师。从那天起,她把教室当成了自己的家,把学生当成了自己的家人。

  

  邓丽的课堂从不死板。她不用老一套的讲课方式,而是让学生们动起来。她会放一段视频,问:“这个节日讲了啥?谁来说说?”学生们争着举手,课堂热闹得像过节。她还组织朗诵比赛、书法活动,甚至演讲比赛,让学生们在玩中学,觉得语文课有趣又新鲜。她的目标很简单:让每个学生都爱上语文,找到自己的闪光点。

  

  她对学生的爱,藏在细节里。她的办公桌上,摆满了各种小物件:刻着“行胜于言”的书签、印着励志标语的棒棒糖。这些都是她送给学生的礼物,提醒他们脚踏实地。她还会在考试后给学生准备小惊喜。考得好的,送支笔或笔记本;考得不理想的,送点小零食,鼓励他们继续努力。高三学生罗晓云说:“我18岁生日那天,邓老师送了我奶茶和鲜花,我感动得差点哭了。”

  

  邓丽不只关心成绩,更在乎学生的心。她课间会和学生聊天,了解他们的想法。如果有人考试没发挥好,她从不责骂,而是坐下来一起分析问题,鼓励他们:“输了也没啥,找出原因,下次再来!”高三的吴阿飞说,邓丽就像大姐姐,总是用温暖的话让人心里亮堂堂。学生们愿意跟她分享心事,因为她从不摆老师的架子。

  

  她的教育理念很简单:用爱育爱。她相信,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潜力,只要用心引导,就能开花结果。她从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哪怕成绩差的,她也会通过小组互助、单独辅导,带着大家一起进步。在她的班上,没人觉得自己被落下。

  

  邓丽的付出,学生们都看在眼里。每年春节、教师节,她的手机都会被祝福短信塞满。有的学生已经大学毕业,远在天南海北,还是会给她发消息:“邓老师,我现在工作了,谢谢您当年的鼓励!”这些消息,是她23年教书最大的收获。

  

  她的努力,也得到了认可。2014年和2017年,她两次拿到七星关区高考优秀教学成果奖。她的班级成绩,总是名列前茅。但对邓丽来说,奖状远没有学生们的笑脸重要。她说:“看到学生们找到方向,比什么都值。”

  

  教育这件事,邓丽觉得是双向的。学生在成长,她也在进步。她说:“教书23年,我从学生身上学到很多。他们让我知道,爱是能互相传递的。”她的教育方式,也影响了毕节二中的教学氛围。学校提倡“德润人生”,她用行动把这句话变成了现实。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