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饶曙光:平均观影年龄已升至36岁,电影正在“重新诞生”

टिप्पणियाँ · 25 विचारों

“电影观众的平均年龄已经上升到36岁。这反映出‘00后’甚至‘05后’观众并没有养成走进电影院看电影的习惯。这不是简单的观众迭代,而是一个断层。”在今日(9月13日)举行的“2025金熊猫国际文化论坛——场景焕

  “电影观众的平均年龄已经上升到36岁。这反映出‘00后’甚至‘05后’观众并没有养成走进电影院看电影的习惯。这不是简单的观众迭代,而是一个断层。”在今日(9月13日)举行的“2025金熊猫国际文化论坛——场景焕新:文化消费新趋势与新机遇”上,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中国电影家协会原秘书长饶曙光一语道破中国电影产业面临的严峻挑战。

  

  论坛现场

  饶曙光表示,2025年暑期档虽然票房与观影人次双双增长,但背后隐藏着更深层的危机。在他看来,观影人次的质量比票房质量更重要。而现在,如何吸引年轻观众将决定中国电影的未来命运。

  “当下年轻人更习惯于‘花15分钟听完一部电影剪辑’,而不是走进电影院完成一场两个小时的观影体验。”饶曙光提到,现在的年轻人缺乏纸质书阅读习惯,他们通过短视频平台获取内容,这种消费习惯的改变是不可逆转的。

  饶曙光特别谈到微短剧对传统电影的冲击,并称许多电影导演和优质资源都在向微短剧转移。他分析了微短剧的优势:“三秒钟就能有效吸引观众注意力,而传统电影需要三分钟。如果三分钟还留不住观众,就很难再有效吸引。”而在黑暗的电影院里花费90分钟甚至两个小时看完故事,对当代观众的审美耐心是极大考验。此外,“电影生产周期长达1年、2年甚至3年,今天捕捉到的情绪价值到明年后年可能就已变化。这是我们面临的现实困境。”

  

  论坛现场

  然而,危机中往往孕育着新机:“我们已进入大视听时代,电影正在发生不可逆转的结构性变化和调整。我认为电影正在‘重新诞生’。”在饶曙光看来,AI人工智能技术对电影的冲击可能比当年从默片到有声片的转变还要巨大,但这种冲击将促使电影产业进行深刻变革。而“重新诞生”的电影一定会适应大视听时代观众的需求,满足观众对于生活、人生、未来的情绪价值以及价值理念的重构。

  对于如何应对这场变革,饶曙光建议电影人以开放包容的心态研究新消费场景的变化,“吸收微短剧的表现方法,年轻导演需要具备与年轻观众互动沟通的能力。”他特别强调电影院作为引流和社交场所的新功能,建议借助科技学习娱乐场景的新表达。

  演讲最后,饶曙光表达了对电影未来的信心:

  “电影一定是未来的。”他说,“面对新变化,我们需要更新观念和调整思路,但电影让生活更美好的本质不会改变。”

  红星新闻记者  彭祥萍  摄影记者 张佳琪

  编辑 潘莉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

  

टिप्पणि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