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年轻人好可怕,父母去世,他们也不给亲戚报丧。我同事说,她一个表弟,母亲去世后,居然没有通知任何亲朋好友,直接火化了

Комментарии · 14 Просмотры

01 当“不报丧”成为年轻人常态, 传统孝道还能否定义亲情? 前几天,在网上刷到这么一个故事,直接震惊了。 李老师的小姨上个月就去世了,可直到前几天,李老师才得知这一消息。 可笑的是,她和小姨还在同一城

  01 

当“不报丧”成为年轻人常态,

传统孝道还能否定义亲情?

  前几天,在网上刷到这么一个故事,直接震惊了。

  李老师的小姨上个月就去世了,可直到前几天,李老师才得知这一消息。

  可笑的是,她和小姨还在同一城市,而且这个噩耗还是在她上周末去看望小姨时才得知的。

  也就是说,如果李老师上周末没去探望小姨,她到现在也不知道小姨已经去世的事实。

  小姨兄弟姐妹一共5个,李老师妈妈是老大,早些年已经去世,剩下还有三个舅舅,可表弟一个也没通知。

  三个舅舅从李老师这得知姐姐去世的消息也很生气,一起赶去小姨家,谴责李老师表弟:

  “你怎么能这么不孝顺呢?你妈为你操劳了一辈子,到最后连场像样的葬礼也没有,这还称得上是儿子吗?

  再说了,你不办葬礼也不告诉我们这些舅舅吗?那可是我们的小妹,最后一面也不让我们见,你好狠的心呐......”

  可没想到,李老师表弟只是淡淡地说:

  “我妈生前最怕麻烦人,也不想搞那些没用的形式,她喜欢安静,所以我就想着让她安安静静地走。

  至于舅舅和表兄弟们,我觉得最重要的生前事,现在人也走了,就没有什么必要了。”

  舅舅们听他这样说,愤然离席,只留下了这样一句话:“你这简直是胡扯!办葬礼分明是老祖宗传下来的规矩,是对逝者的敬重!小妹真是命苦啊,养了你这么一个白眼狼儿子。”

  这边李老师也很郁闷,想当年自己母亲去世时也是大操大办的,怎么仅仅过去了七八年,表弟就做出了这样惊世骇俗的事情。

  然而放眼全国,会发现这样的事情其实早已不是个例了。

  据《中国青年报》联合问卷网的调查结果显示,有38.6%的受访者表示身边存在亲人去世后不通知亲友的情况,其中以年轻群体为主。

  例如,上海的张某,在父亲因病去世后,并没有通知远在老家的叔伯姑姨们,因为父亲生前和老家亲戚鲜少联系。

  北京的小王,母亲突发心脏病去世,处理完后事后,她只告诉了几个平日里联系密切的朋友,对于母亲那边不熟的亲戚,她选择了沉默。

  广州的小林,在奶奶去世后,也没有通知其他亲戚的,因为奶奶晚年时,一直由他和父母照顾,其他亲戚很少过问。

  这一桩桩一件件案例,不禁让我们思考,当“不报丧”逐渐成为一些年轻人的选择时,传统孝道真的就被颠覆了吗?

  传统孝道中,报丧从来不只是简单的信息传递,更是体现了生者对逝者的尊重,维系着亲友间的情感联结。

  然而当下,年轻人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都发生了很大变化。

  他们认为应该尊重逝者生前意愿、拒绝形式主义,至于亲戚来不来往并不重要,于是直接省略了报丧这一环节。

  这究竟是对传统的背叛,还是对孝道的重新诠释?

  传统孝道中,大家敬畏“事死如事生”,如今年轻人信奉“生前厚待胜过死后喧嚣”。

  这两种截然相反的认知,究竟哪个更接近亲情的本质?

 02 

真正的孝顺:

不是走后坟前有一堆贡品,

  而是生前有碗热汤

  前段时间,听大姐讲了一件令人心情复杂的事情。

  邻村的赵老汉前两天去世了,他的儿子赵强为父亲办了一场极尽风光的葬礼:

  鼓乐喧天,50桌流水席从村头排到巷尾,连火化都选了最高规格。

  葬礼上,他跪在灵前哭到几乎晕厥,远道而来的客人都赞他孝心可嘉。

  可乡邻们私下里全是嘲讽:

  “他爹活着时,被他赶到猪圈旁的破屋,大冬天盖着露棉絮的旧被,现在倒演起孝子来了。”

  “老人摔断腿躺在床上喊疼,他骂‘老不死的添麻烦’,这排场摆给谁看?”

  听完不觉令人唏嘘。

  我们总是过分追求老人过世后的葬礼,片面地用葬礼的排场来衡量逝者在亲人心中的份量,却忘了,人活一世,最重要的并不只是身后事。

  今天在刷网页时,看到了这样一则新闻。

  潮州市潮安区一名58岁的白内障患者林秋奇,诠释了什么叫做真正的孝道。

  虽然他视力模糊,但坚持每日六点准时给卧床母亲测血压、喂药,每隔两小时便为卧床的母亲翻身,生怕她生出褥疮;

  怕母亲取药划伤手,他亲手做了木雕药盒,然后用砂纸磨圆每一处棱角;

  怕母亲喝中药时烫嘴,他总先自己试温;

  为了缓解母亲的病痛,他还在自己身上练习推拿;

  担心母亲晚上睡不好,他夜里就睡在床边的小榻上,稍有动静便起身照料......

  林秋奇这一干,就是15年。

  而林秋奇之所以这样,完全是由于父亲当年的言传身教,他也曾数十年如一日的侍奉卧病的太祖母。

  2022年父亲去世后,林秋奇恪守古礼守孝三年,每月朔望风雨无阻至坟前诵读《孝经》。

  如今,他带领家族四代同堂践行孝道:儿女为奶奶梳头洗脚的手法由他亲授,弟妹们逢年过节必归家团聚,家族矛盾经他调解总能化于无形。

  相比于邻村赵强用奢华的葬礼掩盖生前的凉薄,林秋奇数十年如一日的深情照顾更令人敬佩。

  正如老辈人常说:“活着不孝,死了瞎闹,那是给活人看的戏。” 

  那些生前的亏欠,从不是一场风光葬礼能弥补的;而生前的每一分善待,都比坟前堆积如山的贡品更接近孝道的本质。

  真正的孝道,是让亲人在世时被温柔以待,而不是逝后叫来一大堆人为之送行。

  我们敬重传统,却更该明白,传统的内核从不是刻板的仪式,而是流淌在日常的真情。

  父母渴望的,从来不是死后坟前的热闹,而是生前儿女承欢膝下的温暖;不是贡品的丰盛,而是生病时递来的一杯热水,疲惫时一句贴心的问候。

 03 

一个家庭最大的觉醒:

  父母学会“向生而活”,孩子懂得厚养双亲

  古罗马皇帝奥勒留在自己的日记《沉思录》中写道:“人的死亡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从未活过。”

  我们总以为衰老和死亡是世界上最恐怖的事情,但其实,这辈子最可怕的是没有在有限的生命中好好做自己,没有在父母与子女共同生活的烟火气中真正活过。

  一个家庭的觉醒,往往开始于父母摆脱对衰老与死亡的恐惧,专注“向生而活”;也始于子女跳出“死后尽孝”的误区,践行生前“厚养双亲”的真谛。

  1.父母学会“向生而活”,是家庭的底气

  (1)不困于年龄,保持对生活的热忱

  很多父母在子女成年后,便将生活的重心完全放在子女与孙辈身上,渐渐丢失了自己的爱好与追求。

  但其实,退休后,首先要做的是承认自己的需求与价值,将自己放在第一位。

  毕竟,只有把自己照顾好了,才是在帮孩子们减负。

  (2)不执念于“养儿防老”,提前建立独立的精神与物质储备

  我们总说养儿防老,但实际上,儿女也有自己的为难之处。

  与其将养老的希望全部寄托于子女,不如提前规划好自己的老年生活和精神世界。

  定期体检、坚持锻炼,保持身体健康;提前规划养老,不把经济压力压在子女肩上;结交谈得来的好友,保证每日心情愉悦。

  (3)坦诚沟通生死观,减少后代的心理负担

  很多父母忌讳谈论死亡,却在无形中让子女对“如何送别”充满迷茫。

  只要父母想通了,可以提前以平和的心态与子女聊起身后事:

  比如是否愿意捐献器官、葬礼希望简办还是从俗、骨灰想撒在江河还是埋入山林。这种沟通看似沉重,实则是对子女的体谅。

  提前卸下“必须风光大葬才是孝顺” 的枷锁,反而让子女能更坦然地面对离别,将精力放在生前的陪伴上。

  2.子女懂得“厚养双亲”,是家庭的温度

  (1)用陪伴替代物质补偿,回应父母的情感需求

  孩子们总喜欢以“工作忙”为借口,经常用金钱和礼品代替陪伴,却不知父母最需要,其实是陪伴。

  “厚养”的核心,是在日常注入“在场感”:

  回不了家,那就每天固定时间给父母打电话;

  回家时,少刷刷手机,多陪父母逛次菜市场;

  父母生病时,哪怕请不了长假,也要多打几通电话、多发几条视频,让他们知道“你不是一个人在扛”。

  这种被放在心上的感觉,比任何保健品都更让父母安心。

  (2)主动示弱,给父母创造“被需要”的价值感

  很多子女长大后总想着要给父母最好的,却忽略了父母也需要通过被子女需要来确认自己的价值。

  “厚养”的智慧,在于适当示弱:

  比如向母亲请教一道菜的做法,哪怕你早已会做;

  请父亲帮忙修理家里的小物件,哪怕你自己能搞定;

  和父母商量工作上的难题,哪怕你已有答案。

  让父母在晚年依然能感受到自己是家庭的重要成员,这种价值感带来的快乐,远胜过任何物质给予。

  (3)尊重父母的生活节奏,不把孝顺变成控制

  有些子女总喜欢用为你好的理由,强行干涉父母的生活:

  但其实,厚养的前提是尊重,是承认父母有自己的生活习惯。

  子女的孝顺,不该是让父母活成自己期待的样子,而是支持他们活成自己喜欢的样子。

  此外,父母的身后事同样尊重他们的意愿,他们更倾向于厚葬,那子女即是责无旁贷;若父母更期待安安静静地走,那便摒弃一切世俗偏见,义无反顾选择遂他们的愿。

  父母活出自我的生机,子女献出真切的关怀,无论生死,如此双向奔赴,才是一个家庭最动人的模样,也是对生命最好的致敬。

  ▽

  古训有言:“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

  父母子女一场,并不仅仅只是一场生与养的恩泽,而是一份穿越生命的至真情感。

  这份情感,从不是靠一场场仪式来维系,也并非是用死后的喧嚣来证明,而是藏在生前的每一次用心相待里。

  未来,传统孝道也许会换种模样,但爱与尊重的内核却始终不变。

  这份不变的内核,正是让父母与子女的亲情,虽跨越时间却依旧永恒的奥秘。

Комментари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