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动手做非遗,中学生探秘长城,博物馆课堂火了

commentaires · 26 Vues

九月的延庆,秋风吹得舒爽,延庆博物馆里却热闹得像过节。小学生们围着桌子,手里捏着针线,跟着非遗老师学做丝绫堆绣,一个个憨态可掬的小熊猫在他们手里慢慢成形。这不是普通的课堂,而是“博物馆第一课”

  九月的延庆,秋风吹得舒爽,延庆博物馆里却热闹得像过节。小学生们围着桌子,手里捏着针线,跟着非遗老师学做丝绫堆绣,一个个憨态可掬的小熊猫在他们手里慢慢成形。这不是普通的课堂,而是“博物馆第一课”,让孩子们用双手和心去触摸家乡的历史和文化。

  

  延庆博物馆这次活动专为中小学生设计,9月11日,延庆区第一小学的孩子们率先“开课”。他们有的在体验非遗技艺,手指灵活地穿针引线,做出精美的手工艺品;有的跟在志愿者身后,走进展厅,听延庆从古到今的故事。博物馆里摆满了文物,每一件都在诉说家乡的过往,孩子们眼睛亮亮的,像是发现了新大陆。

  

  最引人注目的,是那些小小讲解员。别看他们年纪小,讲起文物故事却头头是道。延庆区第二小学的王家卫就是其中之一。他站在长城展区前,声音清脆,讲述长城的壮丽和它背后的历史意义。他说,以前总觉得延庆就是个小地方,没啥特别的。可当他跟着博物馆的培训,学了长城的历史,才知道家乡有多了不起。他还说,想当好讲解员,把长城的伟大讲给更多人听,也想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好少年。

  

  活动的设计很用心,不同年龄的孩子有不同的玩法。小学生们喜欢动手,博物馆就安排了非遗传承人教他们做串珠、布艺。孩子们一边做,一边感受传统技艺的魅力,文化不再是课本上的字,而是能摸能做的真东西。中学生们听历史讲座,跟着展品了解延庆从远古到现代的变迁。他们在文物前驻足,像是跟老祖宗对话,慢慢明白了家乡的根有多深。

  

  大学生们也不闲着。博物馆以长城和红色记忆为主题,鼓励他们从自己的视角去思考文化遗产的意义。有的学生说,过去只觉得长城是旅游景点,现在才知道它是中华文明的象征。他们开始琢磨,怎么用自己的专业知识,让更多人了解长城的价值。

  

  有些乡镇学校离博物馆远,孩子们来一趟不容易。延庆博物馆想了个办法,推出“流动博物馆”。他们把展板、文物模型打包,送到偏远学校去。老师和学生不用跑远路,就能看到博物馆的宝贝,还能跟讲解员面对面聊文化。这招让每个孩子都有机会感受这份“开学礼物”。

  

  活动从九月持续到十月中旬,预计有2000多个学生能参加。博物馆副馆长赵久杰说,他们希望通过这些活动,让孩子们不只是看文物,而是真切感受到文化的力量。博物馆不是冷冰冰的展厅,而是能让孩子们找到归属感的地方。

  

  每个孩子参与的方式都不一样,但目标相同:让文化扎根在心里。小学生们做的手工艺品,带着他们的笑声和专注;中学生们听完讲座,对家乡的自豪感更深了;大学生们开始思考,怎么把传统文化带到更远的地方。这些活动就像种子,种在孩子们心里,慢慢生根发芽。

  

  延庆博物馆的努力,不只是让孩子们学知识。他们的目标更大:让每个孩子因为了解家乡而更自信,因为触摸历史而更有力量。长城不只是一堆石头,它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是孩子们成长路上的灯塔。

commentair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