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博物馆到城市文化客厅

মন্তব্য · 24 ভিউ

暑期过半,与火热的天气一样,“博物馆热”持续走高。7月以来,古琴、昆曲、西安鼓乐等不同形式的传统艺术在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轮番上演;国家自然博物馆策划的“博物馆之夜”活动吸引了

    暑期过半,与火热的天气一样,“博物馆热”持续走高。7月以来,古琴、昆曲、西安鼓乐等不同形式的传统艺术在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轮番上演;国家自然博物馆策划的“博物馆之夜”活动吸引了大量青少年观众,楼体灯光秀、科普剧、藏品故事会、自然讲坛等14项近220场次的晚间科普活动创意十足……

    博物馆已悄然打破传统边界、突破静态陈列,以创新姿态深度融入社会教育体系,让公众尤其是青少年从历史的旁观者转变为文化的参与者。

    空间再造

    不久前,北京通州燃灯塔下,运河号子与印度塔布拉鼓声交织,拉开了“2025京津冀古建音乐季”的序幕。这场跨越京津冀三地、持续近4个月的活动,在13处文博空间内,以百余场音乐演出、沙龙、市集和研学活动,让文化遗产焕发新生。

    以博物馆、古建筑为代表的文博场所,正以开放的姿态将公共文化服务融入公众的日常生活中。

    北京智化寺内,二胡的婉转与小提琴的悠扬相遇;天津安里甘教堂前,快板与爵士乐碰撞出火花;河北蔚县玉皇阁下,古琴声与七夕星光“共舞”……音乐打破了博物馆、古建筑固有的肃穆印象。音乐季创新构建“北京策源、天津实验、河北转化”协作模式,在13处文博场所的古建筑空间内,打造更亲民的公共文化场域,并将京津冀文化遗产资源整合为区域文化生态链。

    这种空间功能的突破并非孤例。就在一年前,北京曾掀起“到博物馆看电影”的热潮。白塔寺、中国铁道博物馆等20余家博物馆推出近40场专业级电影放映活动,辅以导览和体验活动。“我们希望通过电影、音乐、美术等不同艺术形式打造新场景,拓展社会教育功能边界。”北京市文物局博物馆处处长白崇说。

    创意转化

    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生活,不仅在于空间开放,更在于以创意设计打通历史与当下的情感联结。博物馆的物理空间正从静态展示的“容器”,转变为承载多元文化生活的“发生器”。

    7月31日,“2025北京文博创意设计大赛”中轴线文化主题赛道优秀成果展在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展出。记者看到,两款文创界“顶流”——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凤冠冰箱贴和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的天宫藻井冰箱贴占据展览的中心位置,钟鼓楼、景山、故宫、正阳门、天坛等北京中轴线遗产点的文创精品和新品更是琳琅满目。

    今年4月启动的“2025北京文博创意设计大赛”以“文博·创意·生活”为主题,开辟了博物馆文创衍生设计、社教研学课程、北京中轴线文化主题衍生商品、长城文化主题衍生商品等六大赛道,系统推动世界文化遗产与博物馆文物资源、创新产业、数字经济、教育等跨界融合,打造文博文创消费新场景。

    北京市文物局局长张立新说:“大赛希望通过创意设计,将文物的历史价值转化为可触摸、可体验、可消费的生活方式。”

    主动“出圈”

    当博物馆主动走出围墙,在机场、公园等城市公共空间“安家”,文化的触角便伸向了更广阔的人群。

    北京大兴国际机场的“文化中国”长廊,便是这一策略的成功实践。自2019年底与中国国家博物馆合作以来,这条长廊已历经4次主题更新。2024年底,数十幅来自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古代书画——明清绘画中的山水行旅”展览的佳作亮相国际进港区。《燕京八景图卷》《黄山秋色图轴》等珍品经数字化修复,清晰展现原作笔触,让往来旅客在步履匆匆间体验“人在画中游”的意境。

    “作为让文物‘活’起来的重要展现形式,‘文化中国’长廊已成为大兴机场‘文化国门’的标志性风景线。”机场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双方还将深化合作,推动更多文物“活”起来,向世界传播中华文明。

    在2025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北京城市副中心新地标——路县故城遗址公园暨博物馆试运行开放。这座“馆园一体”的考古遗址公园,以覆土方式保护地下遗存,复原汉代城郭格局,构建出文物保护、生态涵养与文化体验交融的“无界公园”,受到观众的高度赞扬。

    “当文物不再高冷,当历史成为可聆听的旋律,文化基因才能真正融入城市血脉。”清华同衡规划院遗产保护与发展分院院长张谨说,博物馆正以创新之姿打破认知的藩篱,将中华文明的深邃底蕴转化为可感、可亲、可参与的日常生活体验。(本报记者 刘源隆)

  来源:中国文化报

মন্তব্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