盱河高腔·乡音版《紫钗记》首演成功

Reacties · 11 Uitzichten

本文转自:抚州日报演出现场本报讯(记者曹雪婷)9月12日晚,汤显祖大剧院内座无虚席。在雅致悠扬的序曲声中,一场期待已久的戏曲盛宴——盱河高腔·乡音版《紫钗记》首演正式拉开帷幕。据了解,盱河高腔·乡音

  本文转自:抚州日报

  盱河高腔·乡音版《紫钗记》首演成功

  专家点评助力戏曲传承发展

  演出现场

  本报讯 (记者 曹雪婷)9月12日晚,汤显祖大剧院内座无虚席。在雅致悠扬的序曲声中,一场期待已久的戏曲盛宴——盱河高腔·乡音版《紫钗记》首演正式拉开帷幕。

  据了解,盱河高腔·乡音版《紫钗记》以明代戏曲大师汤显祖“临川四梦”的开篇之作《紫钗记》为创作蓝本,深度挖掘“情至”文化内核。故事围绕李益与霍小玉展开,两人以紫玉钗定情,却因卢太尉从中作梗,历经被陷害、遭分离的重重波折。剧中既细腻展现了两人跨越阶层、坚守真爱的动人情谊,也暗含对封建权势的批判,更传递出“情之至者,生死不离”的价值追求,为当代观众复刻出跨越四百年时光依然鲜活的古典爱情传奇,让东方浪漫美学在新时代舞台上焕发璀璨光彩。

  为还原汤显祖剧作的文学精髓与盱河高腔的独特韵味,该剧创排历时三年,团队攻克了多重难关。创作中,团队将原著五十三出精心缩编为六出,以“观灯堕钗—媒妁盟誓—灞桥送别—边愁望乡—卖钗撒钱—侠助重圆”的紧凑脉络串联起核心剧情;主创人员反复研读汤显祖史料与剧作文本,力求每一处细节都贴合原作“情至”精神;演员们日夜苦练,反复雕琢,从唱腔韵律,到人物的眼神、手势,一招一式皆力求完美。从剧本调整时对汤显祖文字意境的还原,到唱腔设计时对传统高腔的创新融合,每一步都凝聚着团队心血,只为让这份承载汤显祖文化内核的经典 IP,以更贴合当代审美的姿态呈现在舞台上。

  演出当晚,演员们凭借精湛演技与优美唱腔,将剧中人物的情感演绎得淋漓尽致。主演吴岚、于文华更以扎实的功底和细腻的表演,把二人曲折的爱情故事生动呈现在观众眼前。每到精彩之处,台下便响起阵阵掌声与喝彩声。从舞台布景到音乐设计,从服饰妆容到动作编排,每一个细节都尽显创作团队的用心,让观众沉浸式领略到盱河高腔·乡音版《紫钗记》的独特魅力。市民赵芷妍在观演后难掩激动:“今天这出戏很精彩,虽然缩编到只有短短六出,但仍然忠于原著。演出形式结合现代的灯光舞美,令人耳目一新,我感到很震撼!”

  演出结束后,随即召开了剧目座谈会,现场几名国家级专家对剧目进行了点评。专家们对盱河高腔·乡音版《紫钗记》的首演给予高度评价,称赞该剧在传承盱河高腔方面作出了积极贡献,对传统剧目的缩编既保留了经典内核,又赋予其当代活力,成功吸引更多年轻观众关注传统戏曲。同时,专家们也从剧本打磨、人物塑造、舞台呈现等方面提出宝贵建议,期望创作团队进一步精雕细琢,提升作品艺术质量,使其成为传承抚州地方文化、推广盱河高腔的经典之作。(相关报道详见四版)

React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