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栗已经上市!调查研究发现:糖尿病患者吃栗子时,多注意这6点

コメント · 16 ビュー

“最近路边糖炒栗子香得不得了,我能不能吃点?我血糖控制得还算可以。”这是一个在门诊复查的退休老人的提问。 一入秋,各种栗子摊冒起热气,香味四散,不少人都会心动,特别是控制饮食时间久的人,更容易在

  “最近路边糖炒栗子香得不得了,我能不能吃点?我血糖控制得还算可以。”这是一个在门诊复查的退休老人的提问。

  一入秋,各种栗子摊冒起热气,香味四散,不少人都会心动,特别是控制饮食时间久的人,更容易在这样的氛围里破功。

  如果吃法不当,是很容易让血糖突然升高的,特别是对那些餐后血糖容易波动的人来说,不注意就容易翻车。所以问题从来不在于“吃不吃”,而是“怎么吃”“吃多少”“什么时候吃”。

  首先讲清楚一个核心点,量必须要控制好。很多糖尿病患者误以为只要控制了主食,吃点零食就无所谓,结果就是主食也没吃,零食反而多了。

  栗子虽然是天然的植物性食物,但含糖量并不低,每100克板栗中大概含有38克左右的碳水化合物,而且它的升糖指数虽然不算太高。

  但因为很多人一吃就是一小袋,轻轻松松三五个,甚至十多个入口就下肚了,碳水总量已经远超一碗米饭。

  在临床上,有糖尿病患者因为“秋冬栗子季”血糖反复波动,到医院重新调整用药的情况并不少见。所以严格定量这一点非常重要。

  一般建议控制在每天不超过50克去壳熟栗子,也就是大约四五颗左右。这个量说多不多,说少也不少,够解馋但不会对血糖构成太大压力。

  再者,烹饪方式真的很关键。板栗这种食物,它的烹调方式一旦改变,升糖能力也会发生变化。

  尤其是糖炒栗子,不仅加入了大量蔗糖和油脂,还通过高温炒制,使得原本的淀粉结构变得更容易吸收,升糖速度会变得更快,吃完之后餐后血糖很容易拉高。

  而如果是用蒸或者水煮的方式,相对升糖速度慢一点,也更容易掌握食物总量。还有一些人喜欢用栗子炖鸡、炖排骨,这种方式的好处是油脂虽然有点高。

  但因为肉类本身富含蛋白质和脂肪,可以延缓碳水的吸收速度,相对没那么容易引起血糖的剧烈波动。

  所以在吃栗子的选择上,最好避开炒糖、炸制这类高糖高脂方式,尽量采用原味、清蒸、水煮等处理方式,最大程度保留它的营养同时避免带来血糖压力。

  除此之外,时间点也有讲究。很多人喜欢吃完饭之后来几个栗子当零嘴,觉得这样吃完一顿饭再加点甜口刚好。其实这是一个误区。

  餐后血糖本来就处于上升期,如果这个时候再加栗子这种含淀粉又带甜味的东西,无异于“火上浇油”。

  所以更合适的做法,是把栗子放在两餐之间当加餐,既可以补充能量,又不至于让主餐之外的碳水摄入超标。

  例如上午10点或者下午3点饿了可以吃两三颗栗子,配一小杯无糖豆浆或者牛奶,既满足口感,又不至于引起血糖大波动。关键就是把它当做主食的一部分来看待,别单独把它当甜食零食去放纵。

  还有一点特别容易被忽视,那就是吃的方式。很多人吃东西太快,尤其是小体积的食物,更容易“下肚没知觉”,几分钟就能吃下一大把。板栗这种又软又糯的食物尤其容易让人吞咽过快。

  殊不知,这种吃法对血糖很不友好。因为咀嚼是食物预消化的第一步,细嚼慢咽可以让食物更好地与唾液混合,减少胃肠的压力,同时让碳水的吸收速度变慢,从而降低餐后血糖波动。

  所以吃栗子的时候,一定要放慢速度,每一口都充分咀嚼,搭配一点粗粮、蔬菜或者蛋白质类的食物一起吃效果更好。

  搭配原则其实就是让碳水不那么“孤立”地进入血液,而是通过混合进食的方式延缓糖分的吸收。

  与此同时,个体差异也不能忽略。不同糖尿病患者的身体状况、胰岛功能、饮食习惯都有差异,有人对碳水特别敏感,有人则对脂肪吸收较快。

  所以在吃完栗子之后,最好在2小时左右测一次血糖,看自己是不是对这种食物反应特别强烈。有的人可能吃三颗没事,吃五颗就飙高,这就需要自己摸索和调整。

  有数据表明,即使同样类型、同样分量的碳水,不同人之间的餐后血糖差异可以达到30%以上。因此不能光靠别人的经验来决定自己能不能吃,而是要根据自己的血糖反应做个性化调整。

  最后一个特别需要注意的,就是要分清“板栗”和“糖炒栗子”的区别。市面上很多糖炒栗子其实根本不是单纯的板栗,它们在加工过程中会加入糖、麦芽糖浆、油。

  有些甚至还加香精和增色剂,看起来亮亮的、香喷喷的,但吃进去的已经不止是栗子本身的营养,而是被糖分包围的一大团能量。

  这种情况下,哪怕只吃几颗,对血糖影响也比普通板栗大得多。而且很多人根本不会去看包装袋上的配料表,甚至不知道自己买的是不是添加了东西。

  正确做法是选购正规渠道的原味熟栗子或者自己回家蒸煮,如果是预包装的,要仔细看配料表,越简单越好,最好只含有板栗一种成分。

  在笔者看来,真正健康的饮食不是靠拒绝所有喜欢的食物来维持的,而是要通过合理搭配、科学规划,把风险降下来、满足感提上去。

  要不要稳住血糖、要不要减少并发症、要不要让身体少受点罪,这些看起来小事的决定,往往就是关键点。

  总的来说,该吃的时候别怕吃,但该控制的时候一定不能放松。饮食的自由,不是放肆,而是掌控。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若身体不适,请及时咨询专业医生

  关于糖尿病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

  参考资料

  糖尿病合并肿瘤患者的饮食要求更严格王春冰糖尿病之友2025-09-03

  校对 庄武

コメン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