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100%匹配产业链,看聊城科技职业学院如何赋能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评论 · 0 浏览

聊城,科技,学院,职业,区域,聊城科技职业学院

  大众网记者 杨潇潇 聊城报道

  9月1日,来自山东16地市的近1800名新生汇聚聊城科技职业学院,作为学院首批学生,“新”,是他们对学校的第一印象。“环境也好,设备也好,交通也不拥堵”,提及对新学校的看法,信息工程系新生李志远不假思索地说。

  

  今年以来,聊城市人民政府举办的公办全日制专科层次综合类高等职业学校——聊城科技职业学院通过省政府批准及教育部备案,并顺利完成招生,作为聊城市在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中颇具里程碑意义的重要一步,聊城科技职业学院的建立可谓承载着众多的期待与使命。

  教育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

  6个专业100%匹配聊城重点产业链

  在学院物联网实训室,移动互联应用技术专业教师邹庆旭正对8台实训设备进行最后的调试。他介绍,通过实训设备,不仅可以满足日常教学需要,还可以为学生提供比赛以及考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等服务,“例如参加物联网设备安装与维护赛项的同学,可以在这个实训室进行模拟训练。”

  

  聊城科技职业学院主要负责人林敬华表示,作为非中心城市的高职院校,他们更加注重职业教育与地方产业的同频共振。“如何为聊城的经济社会服务好,如何培养出更多具有高技能的人才,是学院的重要任务。”

  为此,在专业设置前期,学院通过积极对接聊城市人社、工信等相关部门,深入产业一线,充分调研企业的用工需求,最终确定了机械制造及自动化、智能控制技术、移动互联应用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数字媒体技术、跨境电子商务等6个专业,100%匹配聊城重点产业链。

  

  在设备配套上,除了物联网实训室,还建设了机械加工实训中心、工业机器人、电工电子、可编程控制器等实训室,满足学生从基础操作到复杂系统集成的实践。“像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就是我们立足临清市轴承产业所设立的,在机械加工实训室,学生可以学习精密机械的加工等内容,为下一步就业提供支撑。”

  同时,学院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积极构建“产教共生、城校共融”的发展新机制,推动教育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与万腾科技、新浪集团、中孚信息、神州高铁等多家企业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推行工学交替,让学生实现“带着理论进企业,带着需求进课堂”。

  编制在学校、工作在企业、服务在教学

  “事编企用”实现产教融合无缝对接

  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离不开高素质的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做支撑。作为新成立的高职院校,自筹备之初,聊城科技职业学院就将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核心任务,持续加大引才用才力度。

  “我们致力于打造与学校发展战略相匹配、与职业教育类型特征高度契合的高素质‘双师型’队伍。”聊城科技职业学院组织人事处主任石明晶介绍说,“双师型”教师就是既具备扎实专业理论知识,又具备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目前,学院拥有专任教师128人,其中具备企业实践经验的教师达65%。

  

  职业教育教师的实践能力和教学水平直接影响到职业教育的质量和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如何提升教师的教学与实践融合能力,不仅是聊城科技职业学院关注的重点,也是聊城市书写职业教育和产业发展统筹融合、赋能发展新篇章的关键。

  今年4月,聊城市发布实施“水城优才·事编企用”储备产业人才计划的公告,既通过“校企共引、共享共用”引进储备产业人才,推进“编制在学校、工作在企业、服务在教学”,实现人才资源互通。目前,聊城科技职业学院5名教师已与聊城市5家链主企业签订了合作协议。

  “一方面,教师深入企业可以用自己的专业理论知识,帮助企业解决一线生产实际困难;另一方面,还能将在企业学习到的最前沿的技术和产业标准带回课堂,用鲜活的案例将课程内容与行业前沿知识无缝对接。”石明晶说。

  

  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支持。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教育的振兴。正如林敬华所言,职业教育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性工程,是与经济社会联系最为紧密的一类教育。

  作为全国“先进制造业百强市”,聊城市工业基础深厚,产业体系完整,并加快推进制造业强市建设。而建成制造强市,不仅需要一大批设计师、工程师、高级管理人员,也需要一大批技艺精湛的高技能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

  聊城科技职业学院作为高技能人才队伍培育中的不可或缺的力量,将应势而动、乘势而上,努力把学院建设成为特色鲜明、省内一流的高职院校,当好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先行者”“主力军”,为聊城地区职业教育发展注入新活力,为推动地方新旧动能转换和产业升级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