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属于校园的歌”在哪里

Komentari · 22 Pogledi

每个走出校门的人都懂得,我们怀念的校园,也许并不是那片物理意义上的操场,而是那个能够生长诗意与想象力的精神原乡。

    作者:文韵平 郑梦莹

    校园里总是有歌声的。

    只是,当我们试着回想“属于校园的歌”时,不禁会问:现在的学生,还听校园歌曲吗?答案毋庸置疑,但如今校园歌曲已不再局限于单纯的青春叙事或校园场景——

    从充满奇幻色彩的《达拉崩吧》,到“土嗨”《科目三》,再到洗脑热歌《APT.》,大中小学校风靡的多是流行歌曲、网红“神曲”,校园里的声音景观正以更开放的形式被重构。

    然而,这是“校园歌曲”吗,还是仅仅“在校园里流行的歌曲”?这两者的差别,就像“专属印章”与“流水标签”:一个是为校园量身定制的独特存在,另一个是随处可见的通用配套;前者能留下专属记忆,后者却缺少那份独有标识。

    歌声未曾消失,但“我们的歌”呢

    互联网改变了音乐的传播模式,让各类流行曲目轻松越过校园围墙。一些节奏明快、旋律抓耳,或充盈正能量、令人瞬间振奋的“燃曲”,因其强烈的穿透力,自然而然流行起来,成为校园音乐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当校园的围墙“矮”了,部分仅停留在表面趣味、缺乏审美品位与文化内涵的作品,也轻易在校园占据一席之地。有些被过度改编的“鬼畜”内容,靠着“洗脑”节奏和猎奇设定,在校园社交圈中广泛传播;有的歌曲主打“土味”风格,简单粗暴,却因符合部分学生追求新鲜感的需求,同样收获高人气。

    校园歌曲有其自身核心特质,是“属于校园的歌”,不是所有“在校园里流行的歌曲”都能叫做校园歌曲。流行歌曲、短视频“神曲”火爆一时,看似让校园歌曲的表达变得更多元,但多是为迎合某些流行趋势而作,内容更倾向于校园外、成人向的叙事和表达,并非真正的校园歌曲。热热闹闹之中,校园歌曲的概念边界逐渐变得模糊。

    这背后,更是传统语境中的校园歌曲逐渐走向边缘的现实。当“口水歌”和“神曲”充斥校园,用心描摹校园生活、刻画青春情感的歌曲反遭挤压,真正“属于校园的歌”声量也越来越弱。

    青春记忆的“锚点”,丢了吗

    每一代青年都有属于自己的青春体验,校园歌曲作为校园文化的代表性符号,淌过无数人的青春时代。校园歌曲的价值,不仅在于动听,更在于它能勾连青春的情绪与场景——晨读、晚风、树影、考试周、毕业季、同窗情,它是定格匆匆那年的“有声容器”。无论过了多久,每当熟悉的旋律响起,限定版“回忆杀”必定席卷而来。

    70后、80后口口相传的《童年》《校园的早晨》,还有水木年华的《一生有你》,90后MP3里循环播放的《晴天》《那些年》,这些校园歌曲能够成为铭刻在一代青年心中的集体记忆,核心也就在于封存了特定年代的校园生活,捕捉到欢笑与泪水、离别与相逢、迷茫与憧憬等共性情感,让不同个体从中找到共鸣,形成情感联结。有些歌未必都是严格意义上的“校园原创”,但它们所营造的氛围,与学生身份和校园场景紧密相连,因此被“集体认领”。

    而今,那些短暂流行的“神曲”虽能带来一时快感,却缺失了对校园生活的深度挖掘、对青春悸动的恰当表达。从这个意义上说,校园歌曲的“泛化”,正使一代人的校园记忆悄然失去传承的“锚点”。当带有鲜明青春烙印的校园歌曲不断被替代,也就意味着记忆的断层。

    等到这一代孩子长大后再回首,课堂上的走神、同学间的嬉戏、毕业季的依依惜别,这些片段何其珍贵,却缺少了动人歌词、优美旋律的依托,飘零的记忆无从追索,这远比“初闻不知曲中意,再听已是曲中人”更令人遗憾。

    守住这一道“精神围墙”

    有人说,校园是理想主义最后的庇护所。它不仅是学习场所,更是精神家园。物理围墙可以低矮,甚至消失,但“精神围墙”不能坍塌。校园歌曲正是其中的一部分——它提醒人们:青春除了赶作业、刷视频,还该有一点诗意与理想。守住“精神围墙”,并不是拒绝交流,而是告诉我们,校园应该有自己的声音,一个时代的学生,也该留下属于自己的校园歌曲。

    当然,当下的校园,可以接纳流行文化的丰富性。但如果校园只剩下外界的“回声”,也就失去了自我生长的土壤。热闹之外,能否留出一块安静的角落,让一首歌从课桌的草稿纸上“生长”出来?哪怕旋律不完美,歌词略显稚嫩,它依旧会因为承载了独特的青春心境,而在未来某一天被唱起时,让人莞尔一笑。

    真正的问题是,今天的校园音乐创作,为何显得稀少?是缺乏创作的土壤,还是学生没有表达的冲动?一方面,音乐产业愈发依赖大数据和市场逻辑,校园歌曲的“小而美”很容易被淹没;另一方面,学生们的注意力被各种平台分割,也许没有多少人愿意安静地写一首属于校园的歌。

    要让校园歌曲重新生长,光靠怀旧是不够的。学校需要提供平台,鼓励学生愿意写、勇敢唱;创作者需要倾听校园里的真实声音,而非一味迎合市场;学生自己,也可多尝试以旋律刻录生活,而不仅是用手机录下十五秒视频。

    每个走出校门的人都懂得,我们怀念和感恩的校园,也许并不是那片物理意义上的操场,而是那个能够生长歌声、诗意与想象力的精神原乡。有了这份滋养,当出走半生的人听到某一首歌时,才可以笑着说:“这,就是我们的歌。”(文韵平 郑梦莹)

  来源:浙江日报

Komentar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