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学生葡萄园里学科学,测甜度摸藤蔓,课本知识活了!

Comentários · 25 Visualizações

学生们一到科研基地,就被带进了葡萄科普馆。专家闫莉春老师带着大家,从葡萄是怎么来的讲起,一直说到现在中国葡萄种得多好。墙上的图、桌上的模型,还有一串串真葡萄,学生们看得眼花缭乱。闫老师讲得简单

  学生们一到科研基地,就被带进了葡萄科普馆。专家闫莉春老师带着大家,从葡萄是怎么来的讲起,一直说到现在中国葡萄种得多好。墙上的图、桌上的模型,还有一串串真葡萄,学生们看得眼花缭乱。闫老师讲得简单又清楚,葡萄从哪儿来、怎么变成这么多品种、现在种葡萄有多厉害,学生们一听就懂,个个都觉得科学原来这么有意思。

  

  接下来,学生们分组开始做实验,研究葡萄的甜度到底怎么来的。闫老师教大家用糖度计,挑了“紫金秋浓”和“紫金红霞”两种葡萄,还选了熟得不太一样的果子。学生们小心把葡萄汁挤到仪器里,记下数据,还忍不住尝一口,对比甜不甜。他们发现,葡萄越熟,糖度越高,味道也更好吃。这实验把课本上的知识直接变成了看得见、尝得到的真东西,学生们都觉得这堂课太值了。

  

  实验还没完,学生们又被带到葡萄园里。站在田间,他们摸着葡萄藤,看看叶子和果子,听闫老师讲葡萄是怎么长大的。从种子到果实,葡萄得经过多少关,还得防虫、防病,学生们一边听一边问,问题一个接一个。有的问怎么让葡萄长得更多,有的问怎么让葡萄更甜,个个都像小科学家一样认真。

  

  一个叫刘宇轩的同学特别兴奋。他说,课本上讲科学,总觉得离自己老远,可这次亲手测、亲眼看,才知道科学就在身边。这话说得太实在了,估计不少同学都跟他一样,觉得这次活动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活动的设计也有大讲究。学校校长张烨说,教育不能只在教室里,得让整个城市变成课堂。这次把学生带到科研基地,就是想让他们不只是看书本,而是真真切切地感受科学。以后,学校还会多搞这样的活动,让学生们走出去,学得更带劲。

  

  站在葡萄园里,学生们不光学到了葡萄的知识,还明白了科学是怎么一回事。他们看到专家们每天在田里忙碌,研究怎么让葡萄长得更好,觉得特别了不起。这样的经历,比课本上干巴巴的文字可强多了,直接在心里种下了爱科学的小种子。

  

  这次活动还有个特别的地方,叫“15分钟教育圈”。意思是利用学校周围的资源,让学生在短时间内就能接触到厉害的地方,像科研基地这样的。南京的这个活动,就是想让学生们不只待在学校,还能去城市里更多地方,学到真本事。

  

  学生们在葡萄园里跑来跑去,笑声不断。有的同学说,回去要跟爸妈讲讲葡萄的甜度是怎么测出来的;还有的说,想回家试试种点小植物,看看能不能也当个“小科学家”。这活动不仅让大家学到了东西,还让每个人都对科学多了点好奇。

  

  中国现在特别重视农业科技,葡萄产业就是个好例子。数据显示,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葡萄生产国之一,2024年全国葡萄产量超过1500万吨。这背后,离不开像江苏省农科院这样的地方,专家们研究新品种、新技术,让葡萄更好吃、更耐放。学生们这次活动,其实就是在看中国农业的厉害之处。

  

  想想看,葡萄园里学科学,这得多有意思!学生们不光玩得开心,还学到了真知识。这样的活动,真希望每个学校都能多来几次。以后,学校还会带学生去更多地方,接触更多科学,说不定下一个农业专家,就从这些初一学生里冒出来呢!

  

  这堂课,学生们不只学了葡萄的“前世今生”,还明白了科学就在生活里。每个人回去后,估计都会跟朋友家人吹嘘一番:你知道葡萄甜不甜是怎么测出来的吗?这样的经历,谁不想要?未来,咱们的城市还能变成多大的课堂,谁也说不准,但肯定会越来越精彩!

Comentário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