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安新区学生接企业真单,实战基地火了,你猜就业率多高?

commentaires · 10 Vues

早上八点半,贵阳贵安新区的大数据科创城人头攒动。年轻人背着书包,脚步匆匆,挤在上班族中,直奔慧科未来数智产业人才实训基地。这些大四学生不是去上课,而是要接手真刀真枪的企业项目,开启一天的“实战

  早上八点半,贵阳贵安新区的大数据科创城人头攒动。年轻人背着书包,脚步匆匆,挤在上班族中,直奔慧科未来数智产业人才实训基地。这些大四学生不是去上课,而是要接手真刀真枪的企业项目,开启一天的“实战”生活。

  

  这个实训基地9月1日刚正式开张,坐落在贵阳大数据科创城的核心地带。基地里有大数据实训室、人工智能实训室,能同时容纳近300人干活。贵州大学软件学院和慧科未来公司联手打造了这个地方,目标是让学生直接上手企业真实项目,告别死记硬背的课本,真正学会解决实际问题。

  走进基地,你看不到传统教室的影子。没有讲台,没有黑板,只有像科技公司一样的开放式办公区。学生按项目组分好,每组5到8人,旁边还有块牌子写着项目名字。整个氛围就像在企业研发部门,忙碌又充满干劲。

  每个项目组都有个“项目经理”,但别误会,这不是学校老师,而是从企业来的技术大牛。这些专家既有开发经验,又懂得怎么带人。他们会手把手教学生怎么写代码、搭系统,还会告诉他们职场里怎么跟团队配合。比如,每天早上,项目经理会开个短会,画系统架构图,分任务,学生们边听边记,偶尔还会问两句,气氛跟公司开会一模一样。

  基地的每个项目都是货真价实的“企业订单”。比如,有个组在做服装个性化定制系统,学生得用Java技术从零开始搭建,还要确保功能能让企业满意。王丹枫,慧科未来的总经理说,这些项目不是随便挑的,得经过企业和高校双重筛选,确保跟学生学的知识对得上号,难度也合适。学生写出的每行代码,都得经得起企业检验,这可比考试答题刺激多了。

  

  为了让学生上手快,基地还有套“半指导半实践”的模式。项目经理每周固定时间讲核心技术,剩下时间让学生自己摸索,遇到问题再单独辅导。一位项目经理说:“我们就像技术主管,既要管大方向,也得盯着每个学生的进步。”基地还用上了慧科自家的实验平台,比如“灵鹿实验实践平台”,让学生直接接触企业级开发工具,提前适应职场节奏。

  

  实训基地所在的园区,聚集了一堆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企业,像数据宝、纷享逍客这样的头部公司都在附近。学生在这儿不仅能学技术,还能近距离感受行业的最新动态。贵州大学计算机学院的副院长郭春说,这地方就像个小型产业圈,学生既练了技能,也学会了职场思维,毕业后能更快上手工作。

  说到成果,基地首批150名学生已经开始实训,每个学期会跑8到10个重点项目。预计每年能培养出800到1000名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人才。这些学生通过实战,学会了项目规划、团队协作,还能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提升特别明显。

  贵州大学和慧科未来的合作,其实从2014年就有了。他们一起建了贵州省第一个省级示范性软件学院,推出了“1+2+1”培养模式。第一年打基础,第二、三年学专业知识,加入企业项目实战,第四年直接到企业实训,毕业就能当“职场人”。这模式效果杠杠的,毕业生就业率超94%,专业对口率超85%。今年还有学生拿到了百度、科大讯飞等大厂的offer,年薪最高超过50万。

  

  这种模式就像一条流水线,从学校到企业,从实训到就业,环环相扣。学生学到的不是死知识,而是能直接用在工作上的本事。这样的培养方式,不仅让学生更有竞争力,也让贵州的数字产业更有后劲。

commentair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