蚂蚁韩歆毅承诺不发币,宇树王兴兴后悔没学AI,这场大会信息量真大!

评论 · 0 浏览

9月11日,以“重塑创新增长”为主题的2025 Inclusion·外滩大会开幕,来自16个国家和地区的550位嘉宾参会分享,全球顶尖学者、产业界人士、青年创业者和科学家,共同探索智能时代的创新路径与商业未来,其中来自行业

  9月11日,以“重塑创新增长”为主题的2025 Inclusion·外滩大会开幕,来自16个国家和地区的550位嘉宾参会分享,全球顶尖学者、产业界人士、青年创业者和科学家,共同探索智能时代的创新路径与商业未来,其中来自行业大咖们的精彩分享,也为未来科技的发展勾勒出了更全面的轮廓。

  

  蚂蚁集团 CEO、蚂蚁数科董事长韩歆毅:

  坚决不发虚拟币

  “通证只有从虚拟世界中的价值存储和投机交易对象,转变为解决实体经济中信任、效率与成本问题的工具,才能真正形成可持续、有深度、有广度的生态体系,迸发出应有的价值。”蚂蚁集团 CEO、蚂蚁数科董事长韩歆毅在本届大会上首次公开谈通证经济话题,开篇就将“通证”的定义从虚拟世界拉到了实体产业中。他强调:“通证经济的未来,必须深深植根于实体经济,才能真正释放价值。”

  韩歆毅认为,在探索通证化之路上,通证经济价值的探索和风险的防控应放在同等位置。他强调,“合规是创新的生命线”,从探索起初,蚂蚁集团就清晰划定边界:坚决不发虚拟币,不参与任何形式炒作;专注技术基建,服务行业而非颠覆行业;力求创造新价值,而非争夺旧蛋糕。“今天我们无论对于价值还是风险的理解可能都远远不够,仍需要持续不断地长期探索和研究,行稳致远比单纯求快求新重要得多。”韩歆毅说。

  阿里云创始人、之江实验室主任王坚:

  AI不能因为算力的缺失而缺席太空

  “2025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开源这一沿用软件时代的概念,成为了AI竞争的关键变量,”阿里云创始人、之江实验室主任王坚在本届大会上发言时就认为,从代码开源变为资源开放是AI时代的革命性变化,开放数据和计算资源是推动AI往前走的必需环节,开源模型与闭源模型的选择变成了AI竞争的关键变量。王坚表示。在今年1月之前,当时世界上最好的基础模型都集中在美国几家头部公司,随后通义千问Qwen开源,DeepSeek开源,OpenAI CEO Sam Altman也承认,在开源这个时刻,OpenAI站在了历史的错误一边。

  

  “太空是人类最大的资源,今天绝对不是只把人工智能用在手机上、电脑上,其实人工智能不应该缺失太空”。王坚表示,在通信卫星、导航卫星、遥感卫星以后,因为人工智能的出现就会出现第四种卫星,他称之为“计算卫星”。“人类去火星的路上,不能没有计算的陪伴和AI,这是未来十年,甚至二十年最激动人心的地方,”王坚表示。

  源码资本投资合伙人、美国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张宏江:

  AI 正步入“产业规模化”

  “大模型的‘规模定律(Scaling Law)仍然有效,而智能体与经济结构转型将深刻重塑社会。”源码资本投资合伙人、美国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张宏江在本届大会上表示,推理模型的出现,塑造了大规模发展的新曲线——“推理规模定律(reasoning scaling)”。他说,上下文(Context)、记忆(Memory)等层面对计算的需求,也将会持续推升scaling up。”

  

  在AI产业化方面,张宏江指出AI正在驱动基础设施大规模扩张。他表示,IDC产业的大规模建设会带动电力生态,带动经济的发展,这正是“AI产业规模化”的核心体现。

  张宏江认为,人类正在进入“智能体群(agent swarm)”时代,也就是数量庞大的智能体之间彼此交互、执行任务、交换数据、交换信息,甚至交换任务,而人类与这些智能体群的交互,将构成所谓的“智能体经济(agent economy)”。他表示,模型和GPU算力会成为未来组织的核心资产,“企业需要扩大算力,使模型变得更强大,使数据变得更丰富。”他指出,Agent将重塑企业流程,“超级个体+agent”会带来巨大的结构性变革。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核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星能玄光创始人兼董事长孙玄:

  AI或将“吃掉”全球五分之一电力

  “我们正处在一个百年难遇的大时代,人工智能的崛起正指数级推高全球能源消耗,而解决这一终极需求的答案便是核聚变。核聚变一旦实现,不仅将带来一场能源革命并引发工业革命,更是迈向利用宇宙中最普遍能源、跨越到更高阶文明的关键一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核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星能玄光创始人兼董事长孙玄在本届大会上强调,核聚变是开启下一代文明的关键科技。

  

  当下,驱动聚变能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关注的核心力量,正来自于其最大的需求方——人工智能。孙玄在演讲中援引数据称:“AI目前用电量占地球的1.5%,如果我们把AI比喻成‘地球大脑’的话,人的大脑能耗占人体的20%,因此有人预测,AI的耗电量也将占地球总数的20%以上。”这意味着,仅人工智能一个领域,就将产生巨大的能源缺口。

  如今,中国核聚变领域也在快速发展。孙玄指出,中国从早期单一的托卡马克聚变,到现在出现了各种形式的聚变,很多研究院所、高校和企业在核聚变领域已经取得众多突破。

  “人工智能的进步代表人类的智力从碳基到硅基的演化,聚变代表的是人类从利用地球上已有的能源形式到宇宙能源形式的一个转变。这两者分别实现,都可以说是代表一个新的时代的到来,如果两者能够携手起来,或许可以加速这个大时代的来临。”孙玄表示,“当未来到来时,也许我们并没有意识到”。

  香港大学计算与数据科学学院院长马毅:

  当前AI仅具“知识”而非“智能”

  “当前人工智能虽技术蓬勃发展,却仍缺乏对智能本质的科学理解。”香港大学计算与数据科学学院院长马毅在本届大会上表示,必须将AI从依赖试错、不可解释的“黑箱”系统,转变为基于数学原理与闭环反馈的“白箱”模型,才能真正实现机器智能。

  

  马毅表示,智能的核心在于“自我验证与自我纠错”的能力,即能够批判性地审视既有知识,发现错误、修正并完善它。而当前的大模型仅是静态知识的存储库,无法理解其内容,因而才会出现基础逻辑混乱和“幻觉”问题。“虽然拥有海量‘知识’,但不具备真正的‘智能’。”他说道。

  展望未来,马毅认为必须将智能作为一个严谨的科学与数学课题来研究,聚焦于构建具备个体记忆与闭环自治能力的系统,在可解释的理论框架下推动机器智能向真正意义上的“自主智能”演进。

  宇树科技创始人兼CEO王兴兴:

  最后悔的是以前没有学AI

  “现在AI写文作画,已经比99.99%的人都要做得好。但真正让AI干活,还是一片荒漠。”宇树科技宣布IPO计划后,宇树科技创始人兼CEO王兴兴在本届大会上透露,在2011年时他曾对AI也非常感兴趣,但当时AI非常冷门,相关的学习资料也较少。

  

  “当时我看了几本书,觉得能做的有限,后来就没花太多时间关注。AI确实是我最后悔的一件事。”王兴兴说,不过好在随着大模型的快速发展,现在终于有机会,让AI与机器人结合,真正落地干活。

  实际上,AI与机器人的融合发展正在催生全新的具身智能产业,也就是让机器人拥有AGI能力,能像人一样自主感知、规划和行动。王兴兴认为,当前具身智能发展仍然存在一些挑战,包括高质量数据以及模型算法层面。

  王兴兴表示,宇树是一家以硬件为主要产品的公司,随着业务快速发展,人员规模更大之后,可能会带来协作效率的降低,需要花时间探索更高效的组织管理方式。

  尽管存在挑战,但王兴兴对未来依旧十分乐观,他认为现在创新创业的门槛已经大幅降低,年轻创新者迎来了好时代。真正可以用AI工具去实现新创意,并且在AI时代,小组织的爆发力会越来越强。

  “真正让AI落地干活,现在还在大规模爆发性增长的前夜。对我个人而言,这个时代是非常激动人心的。”王兴兴说,AI时代非常公平,只要聪明,愿意做事,荒漠中终会长出参天大树。对有志于创新创业的年轻一代,他建议“忘记过去的经验,学习当下最新的知识,全力拥抱新时代。”

  南方+记者 叶丹

  【作者】 叶丹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