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河源新港省级自然保护区坚持生态保护优先——守护绿色明珠谱写生态华章

评论 · 15 浏览

青山叠翠,碧波万顷,位于东源县的广东河源新港省级自然保护区(下称新港保护区),深藏于万绿湖内,保存着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孕育着956种维管植物与268种野生脊椎动物,正以蓬勃生机展现着青山绿水的独特魅

     青山叠翠,碧波万顷,位于东源县的广东河源新港省级自然保护区(下称新港保护区),深藏于万绿湖内,保存着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孕育着956种维管植物与268种野生脊椎动物,正以蓬勃生机展现着青山绿水的独特魅力。这片总面积7611.32公顷、森林覆盖率高达81.9%的自然宝地,目光所及皆为绿意,林内植物组成复杂,为森林动物提供了理想的栖息繁衍场所。

     近年来,新港保护区按照“严格的保护、科学的利用、精细的管理、高效的共享”理念,不断提升保护区建设管理水平,坚定不移把生态保护摆在首位,积极开展动植物科学监测,保护好辖区内的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目前,该保护区记录有52种国家及省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2种,分别为穿山甲和小灵猫;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11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植物1种(苏铁)。

  

   新港保护区专业技术人员检查红外线相机运行情况

   立体保护筑牢

     穿山甲“安居”防线

     近日,“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穿山甲保护研究中心重点监测单元”在新港保护区正式挂牌。此前,该保护区编制的《河源新港省级自然保护区监测单元监测方案(穿山甲)》成功通过上级主管部门审批,将新港保护区确认为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穿山甲监测单元。

     自中华穿山甲监测保护工作启动以来,新港保护区组建了一支专业扎实、结构合理的科研监测团队,积极与广东省野生动物救护中心、省林业科学研究院等单位协同合作,持续推进中华穿山甲种群调查与保护研究。2024年,该保护区完成编写《广东河源新港省级自然保护区中华穿山甲监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为后续争取专项监测项目和资金支持提供了科学依据。

     该保护区管理处保护管理科相关负责人表示,为加强对穿山甲的科学保护,保护区通过布设红外线相机开展监测工作,了解穿山甲的栖息环境、种群分布等信息,从而制定针对性的保护方案,防止动物栖息地遭受破坏或外来干扰,实现更精准、高效的保护管理。

     截至目前,新港保护区已完成辖区内50台红外相机的布设与监测数据回收分析,实地勘察样带9条,总长度约20公里,现已开展完成中华穿山甲洞穴调查,发现新鲜洞穴33个,并通过系统调查与分析,基本掌握了辖区内中华穿山甲的洞穴形态结构、生境特征及适宜栖息地的分布位置与面积范围。目前,该保护区内确有稳定的中华穿山甲野生种群存在,为该物种的进一步科学保护与恢复提供了重要依据。

   从“人防”到“技防”

     完善监测保护体系

     近日,在新港保护区大叶山管理站,新港保护区专业技术人员深入山林开展巡山护林工作,并在红外线相机布设点细致检查设备运行情况,确保这些设备能持续捕捉野生动物的踪迹。今年6月,新港保护区红外线相机不仅拍摄到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中华穿山甲白天觅食的珍贵画面,还拍摄到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水鹿在林间漫步的影像。

     “大叶山管理站目前共有7名护林员,主要负责日常巡山护林、森林防火及野生动植物保护宣传等工作。”新港保护区管理处副主任肖建威介绍,管理处工作人员每周都到核心区参与巡护,执行“两天一小巡、三天一大巡”的巡查机制。目前,该站已配备摩托车、快艇及无人机等设备,全面提升生态保护效能。

     为加强自然保护区的保护力度,新港保护区已接入广东省护林员网格化信息管理系统,通过北斗巡护手持终端系统开展实时巡护,同时结合该单位布设的6个森林防火预警监控设备及护林员组成了“天、空、地”一体化监测体系,实时监控保护区辖区内森林防火、人类活动监测、疫源疫病情况。

   接下来,新港保护区将提升自然保护区监测能力,建立与高校、科研单位合作研究平台,有针对性地开展自然保护区常规性和专项性课题研究,推动珍稀动植物监测再出新成果,并建立以穿山甲、水鹿、苏铁、金毛狗(蕨类)等为重点的珍稀动植物物种监测体系,完成主要保护对象的分布范围、种群数量调查,绘制分布区域图。(来源:河源日报 记者:陈星)  

   责任编辑: 李 玲

  【来源:河源文明网_文明创建】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