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管家”巧管田

Comentarios · 18 Puntos de vista

本文转自:陕西农村报玉米“一喷多促”让防治科学又高效。(资料图)地头上,各种现代化设备实时监测田间的风吹草动。(资料图)本报记者黄敏初秋时节,西安市临潼区的玉米田里,玉米棒子一天天鼓了起来,丰

  本文转自:陕西农村报

   

  玉米“一喷多促”让防治科学又高效。(资料图) 

    

  地头上,各种现代化设备实时监测田间的风吹草动。(资料图) 

    本报记者 黄敏  

    初秋时节,西安市临潼区的玉米田里,玉米棒子一天天鼓了起来,丰收的气息在穗浪间弥漫。  

    9月5日,临潼区雨金街道任陈村。任卫权站在地头,看着最后一畦地浇完水,他轻点手机,不远处滴灌泵房传来的“嗡嗡”声戛然而止,田间滴灌带喷出的细密水雾瞬间收住“脚步”。“过去浇地得扛着锨满地跑,现在手机一点,设备自动浇地。”任卫权晃了晃手机,“有了智慧灌溉,每滴水都能发挥作用,地伺候得也更精细了。”  

    在村里,任卫权不仅是种粮大户,更是村民眼里的“水管家”。他的手机里有一款APP,藏着500多亩农田节水增效的秘密。  

    手机一点,每一滴水肥使上“精巧劲”  

    任卫权的这块地曾是东一块西一块的“补丁田”,浇地全靠人工,一户一户轮着来,白天黑夜连轴转,忙得晕头转向不说,产量还不稳定,为这事村民们没少头疼。  

    几年前,任卫权成立合作社,把100多户村民的535亩零散地流转过来,砸下“重本”,修路、开沟、铺管网、建泵站,引进喷灌、滴灌、水肥一体化等新技术,把“补丁田”变成节水高效的“智慧田”。  

    “你看这滴灌带,像不像给庄稼铺了一条‘毛细血管’?”任卫权扒开玉米行间的泥土,露出黑色管带,“管带铺在苗株中间,水肥能直接送到根上,一滴都不浪费。”  

    任陈村不缺水,渠井双灌一直是村民增收的“法宝”。但传统的“大水漫灌”用工量大、用水量大,加上渠道渗漏、田间蒸发,水肥利用率大打折扣。  

    “‘大水漫灌’容易这堵了、那漏了,一亩地少说也要用百十立方米水。而且肥料随水满地流,给不上劲。”看着“喝”饱水的玉米苗,任卫权说,“农民种地,水可是宝贝疙瘩,算好节水账太重要了。”  

    一场智慧的灌溉变革,正悄然改变着这块土地的命运。  

    在任卫权的农田里,田间管网一头连着泵房,一头连着蓄水池,中控室的物联网平台24小时盯着水位和流量,地头的田间土壤湿度传感器每15分钟传回一次数据,系统自动生成“灌溉处方图”。水肥一体化设备按图作业、移动喷灌跟着GPS定位走,一天轻轻松松浇200多亩。  

    “每滴水都带着养分,像给庄稼打‘营养针’。人还不用来回跑,坐在家里就把地浇了。”任卫权打开手机APP,轻轻点几下,远程控制滴灌系统的开关就开了,“这个程序和系统传感器、控制器连着,就像个水龙头,一拧开,主管网就把配好的水肥送到地头,再通过滴灌带送到作物根部。”  

    这几年,凭着各种新设备、新技术,任卫权和两个帮手把500多亩地打理得井井有条。这套“智慧水网”更是大显神通——小麦用喷灌、玉米用滴灌,实现水随根走、肥随苗长,每亩地一次节水近60%,用水量从过去的110立方米直接“砍到”40立方米左右,加上节肥近一半,增效非常明显。  

    数据说话,每一粒种子吃上“定制餐”  节水,不仅减少了水资源浪费,更意味着实实在在的增收。任卫权算过账,雇人浇地,一年人工费一万多元,每亩节水按60立方米算,一年一亩地就能省下100多元。  

    “要是种上几十亩、几百亩地,那省下来的可就不是小数目了。除了省人工省水肥,节水灌溉还减少了肥料使用量,高效又环保。”在任卫权看来,每一滴水里都藏着粮食增产的“金点子”,把节水账仔仔细细算扎实了,就等于给庄稼攒下“绿色财富”。  

    秋风吹过,玉米苗随风摇动。任卫权掰开一根玉米棒,黄灿灿的籽粒密密实实。  

    “这是密植玉米,一亩地种5000株以上,比传统种植多三分之一。”任卫权从口袋掏出一把卷尺测量行距,“我们采用宽窄行间隔种植,宽行80厘米让机器能进地,窄行45厘米保证通风透光。滴灌带压在窄行间,水肥利用率能提四成。”  

    在任卫权看来,有了节水灌溉系统,就像给土地请了个专业“营养管家”,能精准把控水肥用量,系统会根据苗情、墒情、天气等因素随时调整水肥配比。  

    “就像给娃配奶粉,精细得很,比‘老把式’还懂庄稼。”任卫权说,“营养跟上了,棒子都比以前长得壮。”  

    数字技术不仅让水肥利用更精准,就连虫情病害都逃不过“电子眼”的监控。  

    在合作社200亩粮食种植核心示范区,小气象监测站、土壤水肥监测器、虫情监测灯、多谱摄像头组成“数字卫士”,正全天候监测田里的一举一动。  

    中控室里,47岁的务工村民张建锋熟练地操控着数字平台。“我平时除了干地里活,主要负责平台运营。”张建锋是种地的好手,在合作社务工这几年,他学管理、学技术,把这套数字系统应用摸得透透的。  

    科技不仅管生产,还管“风险”。只见中控大屏幕上,这些地的“健康档案”正随着跳动的数字实时更新:哪块地缺水、哪片地有虫害……数据通过5G网络传到任卫机手机上,让他实现“云管田”。  

    “今年4月,系统提前发现一块小麦发黄,我们赶紧用无人机进行喷防,保住了收成。”说起这事,张建锋直咋舌,“过去种地看老天爷‘脸色’,现在靠‘数据说话’,地里缺啥咱补啥,就像给庄稼做‘定制餐’。”  

    “智慧”作业,每一块农田变身“聪明田”  

    在任陈村,任卫权会种地是出了名的。自打接手这535亩地,他走的每一步都严格按照高标准农田的“标准”来。  

    从土地流转到后续规划设计,从引进培育新品种到调整种植方式,从架起“智慧水网”到耕种管收全程机械化……几年下来,“补丁田”集中连片,地头更是科技感十足。  

    “过去,村民各种各的地,完全是粗放式管理,投入不少,但产量上不来。”任卫权说,“现在,从种到收规模化、机械化,管理环节精细化、智慧化,不光效率高,人也不用天天‘拴’在地里。”  

    这几年,任卫权的这块地小麦采用宽幅精播、玉米密植搭配宽窄行。种植方式一变,效果立竿见影。  

    播种时,搭载北斗导航的精量播种机匀速前行,把每一粒种子都精准投放到土壤里;浇水追肥时,智慧灌溉系统为作物精准输送养分;收割季,十多台机械齐上阵……除此之外,还有物联网传感器当“千里眼”、智能系统当“贴心管家”、手机APP成了“新农具”,一张覆盖耕种管收全过程的科技网拉满。  

    “啥时下种、浇水、施肥,系统安排得明明白白。”站在水肥一体化泵房前,任卫权笑着说,“以前机器给人干活,现在咱给机器当帮手。”  

    耕种机械化、管理科学化、灌溉智慧化,让535亩农田变成“聪明田”。小麦“宽幅精播+移动喷灌”、玉米“密植+滴灌”的组合拳更让粮食产量噌噌往上涨。小麦亩产量稳定在1300斤以上,玉米亩产更是飙过1500斤,比过去村民分散种植多了两成。  

    “智慧”耕作,不仅种出了效益,还在田间掀起了一股“学艺”风。在合作社长期务工的村民任兴娃是个勤快人,每天除了干杂活,还学着调试设备。看到庄稼有啥不对劲,他就随手一拍,上传给任卫权,然后通过系统进行自动识别。  

    “现在‘手机’上种地,这新式农活,咱也得跟着学。”任兴娃边说,边骑上三轮车往地头赶。  

    眼下,玉米浇完水,接下来就是喷防了。任卫权打了一通电话,不到20分钟,植保无人机就“飞”到了地头,任兴娃跑前跑后帮着机手作准备。调试一番后,无人机在机手的操控下往玉米田上空飞去,几个来回就完成了 20 多亩地。  

    “9 月底玉米就能收了。穗大粒饱,今年的收成差不了。”看着远处正在作业的无人机,任卫权脸上洋溢着自信的笑容。

Comentario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