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座全球最大冰山,在遥远的冰海中走向消亡

commentaires · 21 Vues

一座一度是世界最大的冰山,正在南大西洋的海水中告别这个世界。当你看到这篇文章的时候,这座代号为A23a的冰山已经默默交出了“全球最大冰山”的头衔。今年早些时候,A23a(接下来,我们就叫它小A吧)的面积仍

  一座一度是世界最大的冰山,正在南大西洋的海水中告别这个世界。

  当你看到这篇文章的时候,这座代号为A23a的冰山已经默默交出了“全球最大冰山”的头衔。今年早些时候,A23a(接下来,我们就叫它小A吧)的面积仍有3672平方公里——有五百多个西湖那么大,而其重量则有近一万亿吨。

  而随着它的崩裂解体,最新卫星图像分析结果显示小A的面积只有1770平方公里了。

  

去年还漂浮在南极洲附近海域中的小A 图据视觉中国 

  这让另一座面积约3000平方公里的冰山D15a跃升为当下全球最大冰山。据研究人员预测:随着南半球春季到来,海水持续变暖,小A可能会在短短几周内分解为越来越小的若干“碎片”,直到融入茫茫大海。

  媒体曾将小A描述为“史上最大冰山之一”。当我们想象那座庞然巨物的时候,也不禁开始回忆:

  人类认识冰山的历史有多久?

  

  人类进入极寒地区的历史可上溯至旧石器时期:早在一万多年前,古人类便跨过白令海峡进入了北美洲。他们那一路应该也曾在白令陆桥的边缘远眺到了漂浮的冰山,但因为缺乏文字记载,我们只能想象这种可能。

  公元9世纪晚期的某一天,英格兰的阿尔弗雷德国王在自己的宫廷中接见了一位名为奥特尔(Ohthere)的商人。他自称来自最遥远的北方,也就是如今的斯堪的纳维亚地区。

  在那篇古英语文献中,奥特尔提到了自己沿着海岸的航行,提到了海象、海豹和他们饲养的驯鹿,以及自然环境和族群分布状态等,但没有提到冰山。

  16世纪末,荷兰人尝试着探索北极航线,威廉·巴伦支是当时走得最远的探险者,他三次北上航行,成为第一批在北极越冬的欧洲人。但第二年夏天,由于饥寒劳顿,巴伦支病死在一块漂浮的冰上。

  

今年3月在南乔治亚岛附近的小A 图据视觉中国

  那就是一座属于他的小小冰山了。巴伦支海也因他而得名。

  到了19世纪,冰山渐渐开始出现在航海者的记录中。它们漂浮在冰冷的海面上,默默注视着来往船只与巨大鲸鱼。直到泰坦尼克号撞上了其中一座冰山,这白色的庞然大物才真正在人类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1912年4月14日深夜,号称“永不沉没”的泰坦尼克号撞上冰山,仅过了三个多小时就沉入了北大西洋。

  据当时的报纸报道,“肇事冰山”高约15米到30米,长约60米到120米。但它的身份和模样最终也无从确认——不止一位目击者声称自己拍到了撞沉泰坦尼克的那座冰山,根据他们提供的图片与描述,前后有四座冰山都可能是“嫌疑犯”。

  

泰坦尼克号遇险后的次日上午,从“阿达尔贝特亲王号”上拍摄的冰山照片

  泰坦尼克号沉没后的当天(4月15日)上午,德国轮船“阿达尔贝特亲王号”从事故发生地以南约10公里处驶过,船上的管事注意到了一座冰山。当时船上的人们还不知道泰坦尼克号遇难的消息,管事只是发现冰山底部有类似红色油漆的痕迹,于是拍了张照片。

  虽然被发现的时间最早,但这座冰山后来被认为最不可能是“肇事冰山”,因为它看起来完好无损,而泰坦尼克号是一艘排水量超过5.2万吨的巨轮,和它相撞的冰山不可能全身而退。至于冰山上的红色痕迹,很可能不是油漆,而是冰山自带的颜色。

  有颜色的冰山并不罕见,其中大部分为红褐色,那是它们从陆地泥土中带来的颜色。

  

1912年4月20日从德国蒸汽船不来梅号上拍摄的另一座冰山

  4月20日,驶往纽约的德国蒸汽船“不来梅号”经过了一处海面,船上乘员在海面上看到泰坦尼克号的部分残骸和百余名遇难者遗体。“不来梅号”上的乘客中有位摄影师注意到附近有一座巨大的冰山,便顺手拍了下来。

  根据泰坦尼克号幸存者的描述,这座冰山更像是事故的罪魁祸首。后来还有几艘曾参与救援的船,也提供了“肇事冰山”的线索,但集中在另外两座冰山上。

  

  无论是哪座冰山导致了泰坦尼克号沉没,人们对这些冰山的发源地是公认一致的:格陵兰岛西岸,很可能就是伊卢利萨特冰峡湾。

  伊卢利萨特在格陵兰语中就是“冰山”的意思。伊卢利萨特冰川是世界上移动速度最快的冰川——每天朝大海方向滑行近40米。尽管它的体量只占格陵兰冰盖的6.5%,但甩出的冰山却占了格陵兰冰山总量的10%——每年高达350亿吨。

  2004年,伊卢利萨特冰峡湾被列入联合国世界自然遗产名录,人们将这里称为世界“冰山之都”。时至今日,格陵兰岛西岸仍是北半球最主要的冰山起源地,每年有成千上万的冰山从冰川上断裂开来,其中较大的那些用1~3年时间就能漂到北大西洋。

  对于这些源源而来的冰山,人类的相应系统观测开展较晚。毕竟,在茫茫大海上遇到漂浮的冰山,船员们第一反应肯定是躲避而不是测量。就算有人会估算一下高度和长度,或者利用雷达扫描图上的冰山图像,算出冰山的面积,也只算是零星的观测。

  

格陵兰岛伊卢利萨特附近的冰山 图据视觉中国

  直到20世纪70年代,借助于飞速发展的航天技术,人类才得以从太空一窥极地冰雪世界的全貌,也从此开启了对冰山的全面追踪观测。1978年,美国国家冰中心(USNIC)开始发布南极冰山信息,对长度超过10海里的大冰山进行编号和追踪。

  他们把南极划分为ABCD四个区域,后面的两位数字表示在此区间内新发现的冰山序号。比如小A就来自A区域(大致在南极的威德尔海西部),它在1980年代就被发现,所以取得的编号靠前(A23),当其分裂后,最大的一块被命名为A23a。

  但小A在当时并没有漂走,而是在威德尔海搁浅了许多年,近几年因为融化才开始移动。在此之前的2017年7月,面积接近6000平方公里的A68冰山(我们就叫它大A吧)从拉森C冰架脱离之后,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冰山,大A在南极附近的海上漂泊了3年多,然后一分为二,并从2021年起进一步解体,静静地消融在大海中。

  大A消失之后,小A就成了世界上最大的冰山。

  

卫星拍摄的A68冰山 图据欧洲航天局官网

  或许你已经注意到:世界最大冰山都来自南极。毕竟格陵兰岛冰盖和南极大陆冰盖的储冰量不可同日而语——南极大陆拥有全球面积最大的冰盖,冰层平均厚度近2000米,其边缘的“陆缘冰”面积就有100多万平方公里。

  不过,北极的冰山在样貌上更贴近我们心目中的“山”形,因为南极冰山基本上都是一大块一大块的桌状冰山,并且由于南极气温低于北极,导致南极的冰山会长期保持着“冰雪陆地”般的平整外观。大是够大了,但形状不如北极的塔状冰山那样千姿百态。

  另外,说到巨大冰山融化对海平面上升的影响,虽然南极的冰更多冰山也更大,但对海平面上升“贡献”更大的其实是格陵兰冰盖,因为它一直在加速融化。

  

  虽然无数航海者在海上遇到过大大小小的冰山,但人类文学史中似乎还没有专门描写这些白色巨物的经典著作,但有一些书中会写到冰山。

  金庸的《倚天屠龙记》里就给过冰山颇重的戏份——在金毛狮王谢逊抢走了屠龙刀,又将张翠山和殷素素挟持到船上并向北漂流多日后,冰山出现了,并且也撞了他们的小船。

  “满海浮冰或如桌面,或如小屋……当晚睡到半夜,忽听轰的一声巨响,船身剧烈震动。”三人跃上冰山,眼前银光闪烁。“一座大冰山在月光下发出青紫色光芒,显得又奇丽,又可怖。”

  这座冰山有陆地上一个小山丘大小,一眼望去,横广二十余丈,纵长八九丈,足有一艘大船那么宽敞。三人在冰山上随波漂流,经过几番生死打斗,最终先后来到了一座北极圈附近的火山岛上,还遇见了北极熊。

  

南极火山岛素描 图虫创意

  张无忌就在这座岛上的山洞里出生。

  西方直到19世纪才真正发现了南极洲,对这片冰雪大陆的惊叹与向往,也被19世纪著名作家凡尔纳写进了自己的经典小说《海底两万里》中。

  在他笔下,“鹦鹉螺号”潜艇驶入了南极洲附近的海域,冰山在海天相接之处成片出现,远望如一道发光的白色长带,据说英国捕鲸手给这种长带取名“炫目冰带”——不管云层多厚,也无法使那条冰带变得暗淡。冰带预示着大浮冰和冰山已离得不远。

  “果然,更大块的浮冰很快就出现了,浮冰的光泽随着云雾的变化而变化。有的带有绿色纹理,犹如硫酸铜液在上面流过,形成一些起伏有致的线条;有的像大块紫晶石,被阳光照射得晶莹剔透;有的像多面水晶,反射出霞光万道;有的看起来像石灰石,足可以用来建造一座大理石城市。”

  

智利,格雷湖上的冰山 视觉中国

  这些大大小小的冰山,在凡尔纳笔下组成了一座奇幻的东方城市。“这里,有数不尽的清真寺尖塔形和寺庙形的浮冰,从整体上看,就像一座东方城市;那里,好像是一座被地震摧毁的城市废墟。在斜射的太阳光下,这里的面貌在一刻不停地改变着,或者一下子消失在暴风雪卷起的灰蒙蒙的雾气中……”

  在勇敢无畏的尼莫船长指挥下,“鹦鹉螺”号潜入冰海,在一块大约堪比A23a那么大的桌状冰山下行走了好多天,经历了数次尝试之后,终于从冰山另一侧浮出海面。

  这些优美的段落漂浮在无尽的文学之海上,一如冰山漂过浩瀚的海洋。如果有机会,我们都该好好看一看冰山。

  红星新闻记者 乔雪阳  编辑 苏静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

  

commentair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