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航天港再创佳绩:海上发射“十八连捷” 商业航天全链加速启航

コメント · 9 ビュー

山东黄海海域再次见证中国商业航天的历史性时刻——9月9日凌晨3时48分,捷龙三号遥七运载火箭从烟台海阳东方航天港腾空而起,将11颗吉利星座卫星精准送入预定轨道。这不仅是东方航天港保障的第18次海上发射任务

  山东黄海海域再次见证中国商业航天的历史性时刻——9月9日凌晨3时48分,捷龙三号遥七运载火箭从烟台海阳东方航天港腾空而起,将11颗吉利星座卫星精准送入预定轨道。这不仅是东方航天港保障的第18次海上发射任务,更标志着我国商业航天发射频率迈入新阶段:继8月9日捷龙三号遥六火箭发射后,时隔一个月便实现"一月双发",累计发射卫星数量突破115颗。

  效率提升的背后是技术迭代的突破。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捷龙三号总指挥金鑫透露,本次发射的遥七火箭在测发控流程上实现重大优化,通过自动化升级将测发时间压缩30%,同时通过精简箭上单机冗余配置,使发射安全性与经济性达到新平衡。"从火箭总装到发射准备,每个环节都在与时间赛跑。"金鑫指出,型号队伍在完成遥六发射后,仅用28天便完成遥七火箭的状态准备与地面系统检修,创下新型号火箭转场速度纪录。

  发射链条的协同效应在海上得到充分验证。当"东方航天港号"发射船抵达预定海域后,姿态调整、起竖测试、无人值守发射等全流程仅用17.5小时完成,较传统模式缩短50%。山东省海上航天装备技术创新中心主任滕瑶分析,这种效率跃升带来三重价值:发射程序精准度提升、多频次发射准备周期压缩、商业化成本显著降低。"当发射间隔从月级迈向周级,中国商业航天才算真正打开高频次时代的大门。"

  产业闭环的"虹吸效应"正在显现。在东方航天港,火箭总装车间与发射场之间仅6公里航天大道相连,形成"15分钟产业生态圈"。目前,长征十一号、捷龙三号、引力一号等多型号火箭已实现本地化总装,吉利星座更将研发运营主体落户青岛,构建起"天上有星、陆上有箭、海上有船、空中有网"的完整生态。这种深度内化的产业链布局,使"海阳造火箭、海阳船发射"的良性循环成为现实。

  

  技术攻坚的脚步从未停歇。从2019年首次海上发射的探索,到如今全球首艘全海域机动发射智能船的投用,东方航天港用五年时间完成从"技术可行"到"常态高效"的跨越。滕瑶透露,年内还将实施捷龙三号、引力一号、长征十一号等多型号火箭发射,年度发射次数有望突破两位数。这种持续突破的底气,源于对自主可控的坚持——从发射平台设计到测发流程优化,每个环节都凝聚着中国航天人的创新智慧。

  当火箭尾焰划破黄海夜空,照亮的不仅是星辰大海的征程,更是中国商业航天从跟跑到并跑的蜕变。在这片充满活力的产业热土上,技术长跑与生态共建的双重奏,正谱写着商业航天的新篇章。

コメン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