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电影,爆赚8亿

Reacties · 5 Uitzichten

当好莱坞陷入“拍不起”的困境,一家名为 Utopai Studios 的 AI 原生影视工作室却用两部尚未上映的作品,预售狂揽 1.1 亿美元,震撼整个行业。 这几年,好莱坞的大片越来越难卖了。 票房一跌再跌,成本却越来越高。观

  当好莱坞陷入“拍不起”的困境,一家名为 Utopai Studios 的 AI 原生影视工作室却用两部尚未上映的作品,预售狂揽 1.1 亿美元,震撼整个行业。

  

  这几年,好莱坞的大片越来越难卖了。

  票房一跌再跌,成本却越来越高。观众想看更大的场面、更炫的特效,但制片方已经快被高昂的预算压垮。没有更高效的生产方式,好莱坞走到了一个瓶颈。

  就在这个时候,一家号称“首家 AI 原生影视工作室”的公司杀了出来——Utopai Studios。它的口号是,AI并不是要取代导演和编剧,而是要帮他们把那些“想拍但拍不起”的故事真正搬上大银幕。

  更重要的是,这不是概念,而是实打实的项目。

  目前,Utopai已经立项了两部作品:史诗电影 《科尔特斯》(Cortés),以及科幻剧 《太空计划》(Space)。两部作品将分别在今年 10 月和 11 月亮相。

  电影还没上映,钱已经先回来了。据公司介绍,Utopai 通过预售拿下了 1.1 亿美元,接近8个亿,直接把自己送进了好莱坞一线大制作的行列。

  更狠的是,它还拉来了两大合作伙伴:一是国际发行巨头 K5 Intl.,曾负责《与狼共舞》《地平线:美国传奇》等影片的全球销售;二是顶尖预可视化公司 Opsis,曾参与《权力的游戏》《美国队长》《魔法坏女巫》。这意味着,Utopai 开始融入全球电影的制作和发行体系。

  有趣的是,这家公司最开始做游戏领域3D世界生成起家的,后来才转型到AI电影。今天,乌鸦君就和大家来说说这家从AI 工具起家的公司,究竟如何做到这一步?

01 好莱坞也拍不起电影了

  过去二十年,好莱坞的工业体系靠“大片模式”狂飙突进。《阿凡达》、《复仇者联盟》动辄几十亿美元票房,支撑起了整个行业的黄金时代。

  但这样的时代正在快速消失。

  由于Netflix、Disney+ 等流媒体的兴起,直接蚕食了院线大片的利润。根据 MoffettNathanson 的数据,2023 年北美票房收入仅90亿美元,比 2019年下跌近20%。

  与此同时,制作成本却一再攀升。2010 年,《盗梦空间》的预算是 1.6 亿美元;到了 2023 年,《印第安纳琼斯 5》的预算高达 2.95 亿美元,刷新历史纪录。漫威、DC 的超级英雄电影,平均成本也早已突破 2 亿美元。

  说白了,现在电影公司要面对的困境很残酷:观众期待更大场面、更真实的特效,但制片方已经快被高企的成本拖垮。想满足市场需求,又没有更高效的生产方式,好莱坞走到了一个瓶颈期。

  就在这个背景下,一家号称首家AI原生影视工作室的公司杀了出来,它就是Utopai Studios。

  Utopai Studios宣称,它不是要取代导演和编剧,而是要帮他们把那些“想拍但拍不起”的故事真正落地。

  目前,Utopai 已经立项了两个影视项目,分别是《科尔特斯》(Cortés)和科幻剧《太空计划》(Space)。

  

  ▲《科尔特斯》静态图

  《科尔特斯》由奥斯卡提名编剧尼古拉斯·卡赞操刀,讲述 1519 年科尔特斯率领几百人征服阿兹特克帝国的史诗剧情。几十年来,这个题材一直被认为“太庞大,拍不起”,直到 Utopai 把它提上日程。

  

  ▲《太空计划》静态图

  而《太空计划》是一部八集电视剧,被称为“《壮志凌云》遇上《世界大战》”,故事讲的是一群年轻飞行员肩负保卫地球的任务,对抗外星威胁。换句话说,这是一部特效密集度极高的科幻剧,放在传统工业体系里投资门槛极高,但在 Utopai 的方式下,反而成为首批立项的项目。

  其中,《太空计划》将在今年10月戛纳 MIPCOM 首映,故事片《科尔特斯》将在11月的美国电影市场(AFM)亮相。

  更关键的是,Utopai 并不是纸上谈兵。目前,它已经和国际电影销售巨头 K5 Intl. 成立了合资公司,所有项目以 Utopai x K5 品牌独家发行。过去 K5 曾经负责过《与狼共舞》《地平线:美国传奇》等片的销售,是好莱坞独立电影走向全球的重要通道。

  在电影还没上映之前,Utopai 已经通过预售实现了1.1亿美元的收入。要知道,这个数字已经把它直接送进了好莱坞一线大制作的行列。

  同时,它还和参与过《权力的游戏》《美国队长》的预视化公司 Opsis 达成战略合作,准备把AI流程无缝对接到好莱坞的传统流水线。所谓预可视化,就是在电影真正开拍前,先用三维动画把场景、机位、特效预演一遍,让导演和制片提前看到“电影长什么样”,避免片场临时加钱、返工。

  Opsis 曾经参与过《权力的游戏》《美国队长》《魔法坏女巫》等大项目,是顶级影视工业体系里不可或缺的“隐形功臣”。这意味着,Utopai 正在融入好莱坞的制作流程。

  问题是,一家从工具起家的公司,为什么能做到这一点?Utopai Studios 又是凭什么走到今天的?

02 用AI+3D,重写好莱坞故事

  其实,Utopai 的前身是 Cybever,一家最初专注于3D世界生成的公司。

  Cybever 最早的落脚点是游戏行业。大家都知道,一款 3D 游戏需要大量场景:城市、乡镇、山地、城堡,不仅要契合剧情,还得风格统一。

  传统做法有两条路:要么开发团队自己一点点建模,耗时数周甚至数月;要么买现成素材,但容易风格不一致,显得廉价。随着生成式 AI 兴起,很多公司尝试直接“AI 一键出场景”,但结果往往粗糙、不稳定,离真正能用还差得远。

  Cybever选择了一条更务实的路:不是让 AI 从零捏素材,而是先对接成熟的3D资源库,再用 AI 去检索、摆放和优化,快速拼装出完整场景。

  这样既能保证质量和风格统一,又大幅提速。原来需要一两周的建模,现在一天就能完成,效率提升 70% 以上。开发者只要输入几个提示词,比如“戈壁沙漠”或“中世纪城镇”,系统几分钟就能生成一个可微调的 3D 世界。

  但很快,团队意识到:光卖工具天花板太低,真正的机会在影视行业。因为在电影和电视剧里,最烧钱、最耗时的,正是前期的场景搭建和预可视化。于是,2025 年,Cybever 升级为 Utopai Studios,转型做 AI 原生的电影工作室。

  进入影视行业后,Utopai 首要面对的问题是:AI 生成的视频如何保证一致性和可控性?

  目前常见的文本转视频模型,都是逐帧拼接,结果就是人物走形、场景漂移、镜头不可控,导演根本没法掌控节奏。

  Utopai 的方法是,先搭一个3D结构,再优化画面的质感。

  具体来说,先搭建一个可编辑的3D布局,把场景、机位、走位、布光都放进三维结构里,让每一帧“知道自己在哪儿”,然后再交给 AI 去渲染质感和光影。

  这样一来,镜头切换时空间逻辑不会乱,不管是大场景还是特写都能对上。导演也能像在片场一样,随时调整机位和走位,不用整段视频重做。过去几周的建模活,现在几分钟就能完成,成本直接砍掉大半。

  他们的3DTown系统就是验证。只需一张俯视图,就能生成一整座小城,道路、建筑、街区一应俱全。测试结果显示:七成以上的用户更喜欢它的画面,四分之三的人觉得布局合理,AI 的评估满意度甚至超过 90%。

  更厉害的是,Utopai 还能把剧本直接转成故事板,再生成可交互的3D场景,最后输出可控视频。当你上传一个剧本,系统先自动拆解成场景,生成关键镜头的故事板;接着 3D-EnGen 把这些故事板转成可交互的 3D 场景;最后,再一键生成可控视频。

  这种思路,其实来自创始人的经历。沈晓玲曾在 Google X 做机器人和 AI 仿真,深知“让机器理解环境结构”的难度。

  她发现,这个问题在数字内容创作里同样存在:

  AI 如果没有空间结构的约束,就很难生成稳定、可信的画面。

  于是,她把机器人世界的经验迁移过来,打造了 Cybever,再到今天的 Utopai Studios。

  类似的观点,英伟达也曾提到过:只有结构化的 3D 环境,才能真正做到精确控制物体的大小、位置和交互。这也强化了 Utopai 的判断——3D 不是锦上添花的工具,而是把 AI 内容和现实制作衔接起来的地基。

  如今,Utopai已经拥有一支兼具技术和创作的团队,其中CEO沈晓玲来自谷歌X 实验室CTO 杨杰深耕在空间计算的机器学习应用,而联合CEO Marco Weber 则是好莱坞资深制片人,美术总监和导演则来自《刀锋战士》《中途岛》等大片项目。

  在好莱坞成本高企、模式失灵的当下,Utopai 提出了一条新路:用 AI+3D 布局,让导演的想象真正落地。

  它能不能像当年的皮克斯一样,成为一个时代的拐点还不好说,但可以肯定的是,在好莱坞最需要新解法的时候,Utopai 已经让大家看到了新的可能性。

  文/林白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作者【乌鸦智能说】,微信公众号:【乌鸦智能说】,原创/授权 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React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