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池银白鱼重生记

التعليقات · 25 الآراء

本文转自:春城晚报自2019年以来,每年都有大批银白鱼鱼苗回归滇池怀抱。本世纪初在滇池的茫茫水域中难觅银白鱼的踪迹。2013年科研人员在滇池开展渔业资源调查时,在一堆红鳍原鲌中惊喜地发现了一尾银白鱼。2017

  本文转自:春城晚报

   自2019年以来,每年都有大批银白鱼鱼苗回归滇池怀抱。

   本世纪初

   在滇池的茫茫水域中难觅银白鱼的踪迹。

   2013年

   科研人员在滇池开展渔业资源调查时,在一堆红鳍原鲌中惊喜地发现了一尾银白鱼。

   2017年

   科研人员幸运收集到13尾野生银白鱼。

   2018年

   首批人工繁育的银白鱼鱼苗成功孵化。

   2019年

   第一批经过“特训”的银白鱼鱼苗欢快游入滇池。

   截至2025年

   已累计放流银白鱼鱼苗60万余尾。

   在滇池的悠悠碧波之下,曾有一种身姿灵动、通体银白的精灵——银白鱼,它不仅是滇池特有的珍稀土著鱼类,更是老昆明人舌尖上难以忘怀的鲜美记忆。然而,往昔岁月里,因水质恶化、外来物种入侵等“生态危机”,银白鱼种群数量锐减,一度徘徊在灭绝边缘,成为滇池生态之殇。如今,在昆明市水产科学研究所的不懈努力下,银白鱼正逐步走出濒危困境。这场“重生之旅”,正是昆明践行国家生态文明战略、守护高原湖泊生态的生动注脚。

   跟踪调查

   收集到13尾野生银白鱼

   上世纪初,银白鱼是滇池的“常客”,更是支撑滇池渔业经济的重要力量。但随着城市化、工业化浪潮袭来,滇池的生态环境“亮起红灯”:围湖造田压缩了银白鱼的栖息地,水质污染让它们的生存环境遭到破坏,外来物种的强势入侵,更是让本就脆弱的银白鱼种群雪上加霜。到了本世纪初,在滇池的茫茫水域中,已难觅银白鱼的踪迹。

   但科研人员并未放弃。2013年,昆明市水产科学研究所在滇池开展渔业资源调查时,在一堆红鳍原鲌中惊喜地发现了一尾银白鱼——这是多年来首次确认其在滇池仍有存活个体,宛如在黑暗中发现一丝曙光。此后4年,科研人员扎根滇池,风里来、浪里去,顶着烈日、忍着晕船,持续跟踪调查,终于摸清了银白鱼的产卵时间、产卵场等关键习性。2017年,研究所幸运收集到13尾野生银白鱼。这13尾亲鱼,成为拯救整个物种的“星星之火”,一场围绕它们展开的“生命保卫战”正式打响。

   人工繁育

   首批银白鱼鱼苗成功孵化

   银白鱼堪称鱼类中的“娇小姐”,对生存环境极为挑剔,稍有惊扰便可能应激死亡,对水体溶氧、温度、酸碱度的要求近乎苛刻,水温波动0.5℃、溶氧含量稍降,都可能危及它们的生命,这让人工繁育工作困难重重。

   为了让13尾亲鱼“住得舒心”,研究所在土著鱼繁育基地搭建起恒温、恒氧的专属养殖系统,24小时监测水质各项指标;反复调试饵料配方,从天然浮游生物到特制人工饲料,一点点驯化它们的进食习惯;模拟滇池野外的流水、石粒河床等环境,为银白鱼打造“理想产房”。操作时,科研人员更是轻手轻脚,避免发出多余声响。即便如此,失败依旧如影随形:人工催产,鱼卵未受精便坏死;好不容易孵化出的鱼苗,因饵料不适大量夭折;一次意外停电,导致溶氧下降,险些让几条亲鱼丧命……但科研人员凭借着坚韧不拔的毅力,一次次复盘、一次次调整方案。终于,在2018年,首批人工繁育的银白鱼鱼苗成功孵化,这一突破,意味着银白鱼“开枝散叶”有了技术保障。

   此后,研究所乘胜追击,深入研究银白鱼生殖生理机制,建立起涵盖“亲本培育—人工繁殖—苗种生产”的全流程技术体系,并推动发布相关地方标准,让银白鱼繁育从“摸着石头过河”迈向标准化、规范化。如今,研究所年繁育银白鱼鱼苗能力已达数十万尾,为物种恢复筑牢根基。

   野外驯化

   已累计放流60万余尾

   人工繁育成功只是第一步,让银白鱼真正回归滇池、在自然环境中存活繁衍,才是最终目标。实验室里的“温室鱼苗”直接放流,几乎没有存活可能,它们缺乏野外生存技能,面对天敌、复杂水质毫无招架之力。

   为此,研究所创新推出“网箱过渡”模式,在滇池划定专属网箱区域,作为银白鱼的“野外生存训练营”。鱼苗先在网箱内适应滇池的水温、水质,学习自主觅食、躲避天敌,待成长到一定规格,具备野外生存能力后,再正式放流。2019年,第一批经过“特训”的银白鱼鱼苗欢快游入滇池,此后每年都有大批银白鱼鱼苗回归滇池怀抱。截至2025年,已累计放流银白鱼鱼苗60万余尾。

   同时,科研人员运用声学探测、环境DNA等先进技术,持续监测银白鱼种群数量、分布范围。如今,在滇池部分水域,渔民和游客已能偶然发现银白鱼的灵动身影,它们正重新融入滇池生态系统,成为湖泊生态复苏的“代言人”。结合“长江十年禁渔”战略,土著鱼的回归,不仅丰富了生物多样性,更通过摄食藻类、浮游生物,助力改善湖泊水质,推动滇池生态系统向良性循环发展。

   守护滇池

   建成珍稀物种活体库

   银白鱼的“重生”,离不开昆明市水产科学研究所十年如一日的坚守。它们的回归,让滇池生态更稳定、更健康,是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在地方的生动实践。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深入贯彻,到“长江十年禁渔”的坚决落实,再到积极响应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倡议,昆明正以实际行动守护高原湖泊生态。

   昆明市水产科学研究所已牵头制定8项昆明土著鱼保育地方标准,建成珍稀物种活体库,年繁育土著鱼鱼苗能力超500万尾,在守护生态的同时,带动农户增收超1亿元,实现生态与经济的双赢。“十五五”期间,研究所还将深化科技创新、推进种业自主可控、加强全球生态合作,让更多濒危土著鱼重焕生机。

   “生态兴则文明兴”,守护滇池土著鱼,就是守护滇池的生态根基,守护昆明的绿水青山。期待更多人关注这些“水中精灵”,加入到高原湖泊保护行动中来,携手共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未来,让滇池永远鱼跃人欢、碧波荡漾。

   本报记者 杨质高 通讯员 范姝云 文

   昆明市水产科学研究所供图

التعليقا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