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皮店跨界卖汉堡,竟火到上海!白领排队3小时只为尝一口

Kommentarer · 4 Visninger

上海人什么没见过? 网红奶茶开业,队伍能绕商场两圈,Shake Shack落地,排队7小时仍然心甘情愿。 但谁能想到,2025年夏天,能让白领顶着烈日排队3个小时的,不是米其林,不是咖啡新贵,而是一家从西安来的凉皮店。

  上海人什么没见过?

  网红奶茶开业,队伍能绕商场两圈,Shake Shack落地,排队7小时仍然心甘情愿。

  但谁能想到,2025年夏天,能让白领顶着烈日排队3个小时的,不是米其林,不是咖啡新贵,而是一家从西安来的凉皮店。

  11块钱一碗凉皮,15块钱一个安格斯牛肉堡。

  就这,硬生生在魔都掀起餐饮界最魔幻的一幕:

  白领们放下了“鸡胸肉配西兰花”的白人饭,改口说“今天中午,就吃老陕安格斯”。

  有人边晒朋友圈边打趣:“魏家凉皮才是打工人的Shake Shack。”

  玩笑背后,却藏着一股真火。

01

  在西安,魏家凉皮不过是一家常见快餐店。

  门口不排队,学生和上班族进出匆匆,点一份凉皮、来个肉夹馍,就是一顿简单的工作餐。

  可一旦走出秦岭,画风立刻变了。

  上海七宝万科店试营业,晚上七点前凉皮售罄;

  杭州,年轻人冒着40度的高温,队伍排到马路口;

  苏州的门店,排队最长记录是五个小时。

  陕西人百思不得其解:“我们这边,这就是个平平无奇的快餐,怎么到了江浙沪,成了顶流网红?”

  其实很简单,本地的寻常,在异地就成了稀缺。

  长沙人喝茶颜悦色习以为常,外地人却愿意坐高铁去打卡,成都人对火锅没感觉,到了北方却成了吃辣必备。

  魏家凉皮的爆火,踩的正是这个文化错位的点。

02

  真要说魏家的“爆款密码”,还得是那个15元的安格斯牛肉堡。

  刚打开包装,面包胚带着黄油的香气,轻轻一捏就能感受到松软的弹性;

  咬下一口,厚实的牛肉排带着汁水,夹着融化的芝士和脆嫩的生菜,味道层层叠叠往外冒。

  分量也很实在,一个汉堡下肚就能填饱肚子。

  再看价格在上海,这相当于Shake Shack的五分之一,麦当劳的二分之一。

  有人感叹:“麦当劳把汉堡越做越小,魏家却用做肉夹馍的气势来做汉堡。”

  一句话,道破玄机。

  魏家凉皮为什么能从地方小吃,变成一线城市的顶流?

  靠的不是广告,也不是明星代言,而是社交媒体的二次传播。

  小红书上,“魏家凉皮”词条浏览量破亿。

  抖音里,“3小时排队只为吃15元汉堡”的视频,随便一条都能几十万播放。

  微博上,“上海白领放弃白人饭”直接上了热搜。

  一位金融男在陆家嘴打卡:“今天的午餐,Shake Shack不香了,我要安格斯。”

  另一位程序员晒出图:“排队3小时吃凉皮,我怀疑自己是上了秦人埋的局。”

  魏家凉皮没花一分钱广告费,却靠用户自发的UGC,把自己变成了打工人必吃的话题。

03

  魏家厉害的地方,不只是凉皮和汉堡,而是背后的扩张野心。

  这几年,魏家不满足于只卖凉皮,几乎把“吃喝玩乐”全都试了个遍。

  汉堡有魏斯理,15到20块就能拿下一个分量感十足的精品汉堡;

  想要速食,魏家便利里现做的巨型热狗能让人撑到怀疑人生;

  咖啡爱好者也有去处,魏客咖啡里,一边是拿铁一边是西式简餐;

  要吃正餐,还有湘魏儿、魏卜煲,把湘菜和粤菜一网打尽。

  就连休闲娱乐也没放过,魏知足把足浴和自助餐拼在一起,186块钱既能吃饱又能按脚,开业就火爆;

  魏世纪则是音乐酒吧,谐音梗玩得飞起,把魏和Whiskey硬是揉到了一块儿。

  有人说魏家凉皮这么火爆,那它一定可以赚钱喽?

  答案可能让人意外:不怎么赚钱。

  有业内人士透露:魏家的整体利润率可能不到3%,冰淇淋甚至是亏钱卖的。

  但魏家不在乎,它在乎的是规模。

  这套打法,很像小米,小米定过规矩:硬件净利润不超过5%。魏家也一样,宁可少赚,把市场先打透。

  更倔的是,它主动下架美团、饿了么,连自家小程序也暂停外卖。

  这种路子,看似不合常理,却很“秦人”。

  秦人做事,素来讲究一个字:拼。

  拼供应链、拼价格、拼体验,哪怕薄利甚至亏本,也要把江山打下来。

  魏家接下来的目标,不只是江浙沪,而是更广阔的全国。

  这种打法,其实和海底捞的副品牌矩阵颇有相似。

  海底捞孵化过烤肉、炸鸡、麻辣烫等十多个子品牌,魏家也在搞汉堡、咖啡、便利店。

  不同的是,魏家的品类跨度更大,速度更快。

  问题是,它能成为“中国快餐的新物种”吗?

  从眼下的走势看,它至少抓住了三张王牌。

  首先,有中央厨房和自建物流撑腰,口味能做到从西安到上海都不走样;

  其次,价格打得够狠,15块的汉堡、11块的凉皮,正好戳中打工人对性价比的执念;

  最后,它几乎没投广告,却靠社交媒体的自传播一路走红,天然带着流量体质。

  当然,中国餐饮史上并不缺“全国化”的故事。

  黄焖鸡、沙县小吃当年也是遍地开花,但最终难敌口碑下滑、同质化严重。

  魏家凉皮能否破局,就看能不能把“秦人式拼劲”延续下去。

  凉皮,不是什么稀罕的东西;汉堡,更不是稀缺品类。

  可当这两样东西,遇上“秦人精神”,故事就变了。

  从秦岭到黄浦江,从凉皮到安格斯,魏家凉皮正用最朴素的方式,演绎一出最燃的商业故事:

  天下之大,莫非魏土。

  来源:毒舌财经

Kommentar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