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安县坡脚村:藏在山水间的民族文化密码

コメント · 9 ビュー

本文转自:黔西南日报黄仕泽王双全匡维明谭化文坡脚村全貌在普安县楼下镇东北部,有一个被群山环抱、被泥堡河滋养的村落——坡脚村。这里地处两县五村交汇之地,普(安)马(岭)、关(地)打(锣田)等公路

  本文转自:黔西南日报

  黄仕泽 王双全 匡维明 谭化文

  坡脚村全貌

   在普安县楼下镇东北部,有一个被群山环抱、被泥堡河滋养的村落——坡脚村。这里地处两县五村交汇之地,普(安)马(岭)、关(地)打(锣田)等公路穿村而过,交通便利的背后,藏着一段跨越数百年的民族文化传承史。从明初的屯堡文化印记,到如今鲜活的花灯表演、庄重的家族祭祀,再到承载记忆的古桥古道,坡脚村的每一寸土地,都在诉说着属于它的文化故事。

   “正月里来正月正,花灯闹春喜盈盈;唱支山歌给党听,家乡变化暖人心。”每到逢年过节,普安县楼下镇坡脚村的花灯声就会响彻村寨,这是村民们最引以为傲的文化符号,也是黔西南州民间艺术的生动缩影。20世纪80年代后,村里的年轻人自发组织起花灯队,将孝顺老人、政策宣传、村寨变迁等内容融入表演,让这门传统艺术有了新的时代内涵。如今,坡脚村拥有三支各具特色的花灯队,它们如同三颗璀璨的明珠,照亮了当地的民族文化舞台。

   羊屯花灯队:23年坚守,从村寨走向跨省舞台

   羊屯花灯队的故事,要从2000年8月说起。当时,村民陈如芬牵头,召集朱红珍、陈吉梅等几位热爱文艺的姐妹,组建了这支队伍。起初,她们只是在村里表演,道具简陋,服装朴素,但凭借着对花灯的热爱,硬是把“小场子”办得有声有色。2010年,由于部分队员因家务繁忙或外出打工,队伍一度面临解散的危机。就在这时,朱红珍站了出来,重新召集队员,补充了景晓爱、江洪英等新鲜血液,还自费添置了音响、电子琴、狮子装饰衣物等道具,让队伍重焕活力。

   如今的羊屯花灯队,足迹遍布黔西南州各个村寨,还远到安顺、六盘水,甚至跨越省界到云南省罗平县演出。队员们既能表演传统的《八仙贺寿》《夫妻观灯》,也能编排反映新时代农村变化的《五改五化幸福来》《乡村振兴谱新篇》,每一场演出都赢得满堂喝彩。“只要乡亲们喜欢,我们就会一直唱下去、跳下去。”朱红珍的话,道出了所有队员的心声。

   赵屯花灯队:十年初心,用表演传递邻里温情

   比羊屯花灯队晚九年成立的赵屯花灯队,同样有着动人的故事。2009年,黄有翠看到羊屯花灯队的热闹景象,心里痒痒的,便发动赵屯的姐妹们组建了自己的花灯队。队员赵显巧、杨三琴、刘八花等人都是普通村民,白天忙着种地、照顾家庭,晚上就聚在村委会的院子里排练,常常练到深夜。

   赵屯花灯队的表演,最讲究“接地气”。她们的节目里,有劝诫子女孝顺父母的《婆婆也是妈》,有宣传生育的《生男生女一样好》,还有表现邻里互助的《远亲不如近邻》。每到春节,她们都会挨家挨户拜年表演,不需要报酬,只要一碗热茶、一句夸赞,就足以让队员们开心好几天。“我们不图别的,就想让村里更热闹,让大家的关系更亲近。”黄有翠笑着说。

   坡脚花灯队:“楼下姐妹”,让花灯融合多元艺术

   2011年成立的坡脚花灯队,还有一个更亲切的名字——“楼下姐妹花灯队”。领队罗林花是个“敢想敢干”的人,她觉得传统花灯不能只局限于歌舞,还应该融入更多元的艺术形式。于是,她带领队员张洪丽、张洪仟等人,在表演中加入了舞狮、小品、摄影等元素,让花灯队变成了“多功能文艺队”。

   元宵节时,队员们穿着鲜艳的服装,舞着狮子走街串巷,狮子摇头摆尾,时而跳跃,时而打滚,引得孩子们追着跑;重阳节慰问老人时,她们会表演小品《养老新政暖人心》,用幽默的语言让老人们了解国家政策;村里有活动时,她们还会用相机记录下精彩瞬间,制作成相册送给村民。“我们想让花灯不仅仅是‘看’的,更是‘参与’的、‘记忆’的。”罗林花说,这支队伍就像一个大家庭,姐妹们在传承文化的同时,也收获了满满的幸福感。

   坚守:家族祭祀与非遗传承,让古老习俗焕发新生

   在坡脚村,羊屯、赵屯两大片区分别以黄姓、赵姓村民为主,这两大家族世居于此,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家族文化,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传承至今的传统祭祀文化。每年清明、冬至等重要节日,黄氏、赵氏族人都会聚集在祠堂或祖坟前,举行庄重的祭祀仪式,上香、献酒、诵读祭文,缅怀先祖,祈求家族兴旺。

   这种祭祀文化,不仅是对先祖的追思,更是对家族精神的传承。在祭祀仪式上,族老们会向年轻人讲述家族的历史故事,教导他们要勤劳、善良、团结,要不忘根、不忘本。而如今,这份文化传承有了更正式的“身份”——返乡居住的北京市退休教师黄仕泽,凭借着对家族文化的深入研究和坚守,成功申报成为“中华民间祭祀非遗传承人”。

   黄仕泽是土生土长的坡脚村人,退休后他放弃了城市的舒适生活,回到家乡,致力于村志编写和文化传承。为了整理黄氏家族的祭祀习俗,他走访了村里的老人们,查阅了大量的家族族谱和历史资料,将口头流传的祭祀流程、祭文内容整理成册,还对祭祀礼仪进行了规范,让这一古老习俗更加系统、完整。

   印记:百桥与链子路,古建古道里的文化记忆

   除了活态传承的民俗艺术,坡脚村还有两处承载着厚重历史的文化印记——百桥古桥与链子路古道,它们如同沉默的“历史见证者”,诉说着这片土地曾经的故事。

   在泥堡大河坡脚流域的百桥寨子河边,有一座修建于清朝末年的石拱桥,当地人称之为“百桥”。这座桥的修建,还流传着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故事。

   相传清朝末年,百桥寨子(当时称岗坡寨下寨)的陈氏族中有一位老人去世,族人请来了兴义鲁屯的李姓道士先生。李先生在河边放河灯、撒谷糠,没想到第二天,鲁屯村民在龙潭挑水时,发现了漂浮的谷糠。原来,鲁屯龙潭的水源,正是来自岗坡寨下寨的河边,而泥堡大河隔断了鲁屯与岗坡寨。

   为了方便村民过河,李先生自掏腰包,请石匠修建了这座石拱桥。当时,岗坡寨、邱家寨的上百名村民都主动前来帮忙做义工,“百桥”因此得名。后来,居住在岗坡寨下寨的陈氏、廖氏等家族,也将自己的村落改名为“百桥”,让这座桥成为了村寨的象征。

   如今,百桥依然横跨在泥堡河上,桥面的石板被岁月磨得光滑,桥身的石缝里长出了青苔,但它依然坚固如初,默默地为村民们提供着便利。

   在坡脚村,还有一条特殊的古道——“链子路”,它的背后,是村民吴老万“散尽家财修路人”的感人故事。

   吴老万出生于清朝光绪年间,青年时期以帮商人挑担子为生。由于当时交通落后,物资运输全靠人挑马驮,吴老万常年跟随老板往返于黄草坝(今兴义)、新城(今兴仁)等地,深知交通不便对家乡发展的制约。后来,吴老万凭借自己的努力,做起了粮油生意,还结识了一位云南商人。一次,他救助了遭匪抢劫的云南商人,商人感念其恩情,不仅赠送财物,还介绍他转行做牛马生意。几年后,吴老万成为了家财万贯的“吴百万”。

   致富后的吴老万没有忘记家乡,他深知“要想富,先修路”,于是决定修建一条从坡脚村岗坡寨通往黄草坝的道路,方便村民与外界通商。这条路宽约2米,用石头和泥土铺垫,采用“多处开工、多段连接”的方式修建,因此被村民们称为“链子路”。为了修路,吴老万散尽千金,还亲自到工地监督。然而,天不遂人愿,由于资金耗尽,加上他遭遇匪劫身亡,这条路最终只修到了文家祖坟处,未能完全贯通。

   如今,“链子路”的大部分路段已经被杂草覆盖,有些地方甚至垮塌淹没,但吴老万的故事却在坡脚村代代相传。村民们说,吴老万的“富民梦”虽然没有实现,但他的精神却激励着坡脚人——无论是后来修建公路,还是发展产业,大家都传承着这份“敢想敢干、回报家乡”的精神。

   从明初的屯堡文化,到如今的花灯表演、祭祀传承;从百桥的“龙脉传说”,到链子路的“富民故事”,坡脚村的民族民间文化,就像一条奔流不息的长河,既承载着历史的厚重,又焕发着时代的活力。在这里,每一个习俗、每一处古迹、每一个故事,都是村民们对文化的坚守,也是黔西南州民间文化宝库中最珍贵的财富。未来,随着乡村振兴的推进,坡脚村的文化故事,还将继续书写新的篇章。

   作者:通讯员 黄仕泽 王双全 匡维明 谭化文

   栏目:乡愁印迹 村史村事

コメン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