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子母亲乡音诵《给母亲》,海子纪念诗会动容忆往

评论 · 0 浏览

9月7日晚,“远在远方的风比远方更远——海子纪念诗会”在珠江公园湾区书屋举行。 海子的挚友、同事理波,海子的同学、诗友陈陟云,诗人世宾,诗人周瑟瑟,以及百余位诗歌爱好者齐聚,在九月的广州纪念诗人海

  我的琴声呜咽/泪水全无/只身打马过草原(海子《九月》)

  9月7日晚,“远在远方的风比远方更远——海子纪念诗会”在珠江公园湾区书屋举行。

  海子的挚友、同事理波,海子的同学、诗友陈陟云,诗人世宾,诗人周瑟瑟,以及百余位诗歌爱好者齐聚,在九月的广州纪念诗人海子。

  

  “再过一些日子,小查(海子本名查海生)也快六十了,离开那年他才二十五岁。”

  话筒前,理波的声音轻了下来,“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小查就是这样会令我经常想起的一个哥们儿,我们在时空交错中一起慢慢变老。”

  理波是海子在中国政法大学工作的同事,也是他生前为数不多至交好友。

  回忆与海子的相知,理波说:“他一个学法律的爱写诗,我也学法律但是爱搞艺术,我们都不务正业,所以趣味相投。”

  

  理波做得一手好菜,那时海子常拉他去家里,几个诗友聚在一起,吃饭、谈诗、做梦。1987年,理波二十七岁生日那天,海子送了他一首诗:

  唯有痛苦/使我们相互尊敬和赞叹/使我们保持伟大的友谊(海子《生日颂》)

  这首长达120余行,近两千字的《生日颂——给理波并同代的朋友》是两人友谊的见证,如今已成为海子的代表诗作之一。

  去年,海子诞辰60周年,理波出版了《远在远方的风比远方更远——理波忆海子》一书。他用温情笔触写下他们共同的青春,试图把那个真实、原本的海子,重新带回人间。

  现场,理波笑了笑,语气里带着几分感慨:“有人说,我和海子之间啊,是他给我写诗,我给他拍照——”海子广为流传的五六张照片,几乎都出自理波之手。影像中凝固的瞬间,已成为永恒。

  诗人陈陟云是海子在北大的师弟、诗友,他回忆起第一次见到海子时的模样:

  “他个子不高,在我们中年龄最小的,一张圆脸,肤色有点黑,看起来特别腼腆,不太说话。”

  那时北大文学社的同学们特意为海子打印了一本薄薄的诗集,叫《小站》。陈陟云读到后,专门去宿舍拜访他。

  门推开时,海子正坐在堆满书的床边,两人就这样开始了持续多年的诗歌情谊。

  “当时海子经常介绍我去听一些诗歌讲座,杨炼、舒婷、北岛、顾城等人的新诗出来,我们都是从他那里抄过来的。” 这段跨越三十余年的记忆,对陈陟云而言依然清晰如昨。

  妈妈,妈妈/你面朝谷仓/脚踏黄昏/我知道你日见衰老(海子《给母亲》)

  活动现场视频连线了海子的母亲操彩竹、弟弟查曙明。92岁的海子妈妈,用怀宁乡音朗诵海子诗歌《给母亲(组诗)》。

  “妈妈,妈妈”,她的声音柔软而清晰,仿佛裹进数十年的思念。查曙明说,母亲至今仍能够背出几十首海子的诗。

  诗歌朗诵环节,十余位诗友依次走上前,朗诵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春天,十个海子》《九月》《祖国,或以梦为马》等代表作。

  诗友们感慨:“在这个九月,台风天的夜晚,远在远方的风也吹拂了我们。百余位诗友聚在一起谈论诗歌、怀念诗人,我们相信这是海子的能量在发挥作用。这强大的诗歌的能量能够穿越时空,一直照亮我们,温暖更多热爱诗歌的人。”

  文 | 记者 熊安娜

  视频 | 记者 张子皓 熊安娜

  图 | 主办方提供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