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阳南汉村:非遗古韵浸润乡村

Kommentarer · 2 Visningar

景泰蓝作品。 雕漆文创作品。 飞檐翘角映晨光,雕梁画栋藏匠心。走进广阳区南汉村,仿古建筑错落有致,非遗技艺活态传承,这座以“宫廷忆述”为特色的乡村,正凭借独特的文化魅力,成为京津冀游客追寻古韵、体

  景泰蓝作品。

  雕漆文创作品。

  飞檐翘角映晨光,雕梁画栋藏匠心。走进广阳区南汉村,仿古建筑错落有致,非遗技艺活态传承,这座以“宫廷忆述”为特色的乡村,正凭借独特的文化魅力,成为京津冀游客追寻古韵、体验非遗的热门文旅目的地。

  古韵新村:人居环境蝶变 打卡“中式美学乡村”

  “一进村就被这些房子吸引了!飞檐、雕花特别有中式韵味,街道干净,走在这儿像逛园林。”近日,游客李女士在南汉村主街拍摄仿古建筑。

  如今的南汉村,仿古民居风格统一、硬化街道干净整洁,宫灯、雕花装饰等随处可见,一步一景皆古韵。

  “以前村里道路坑洼,现在不仅路平了,还装了路灯、种了绿植,晚上亮堂堂的,饭后散步特别舒服。”村民刘振林笑着说,环境变好后,常能看到外地游客来拍照,“有的游客还会问村里的老手艺,我们都乐意跟他们讲。”

  南汉村党支部书记缑树仁介绍,在推进“和美乡村”建设时,特意将中式建筑元素融入人居环境改造,“既让村民住得舒适,又为发展旅游打基础。现在基础设施完善了,道路四通八达,游客来玩更方便。”

  漫步村中,无论是青砖黛瓦的民居外墙,还是刻有传统纹样的栏杆,都让游客沉浸式感受中式建筑之美,不少亲子家庭、摄影爱好者专程前来,把这里当成“乡村美学打卡地”。

  非遗活态:手作体验引客来 感受老技艺的新活力

  “这百宝嵌得先在木胎上雕出凹槽,再把玉石、贝壳嵌进去,讲究的是‘严丝合缝’。”在省级非遗百宝嵌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周洪俊的工作室里,村民周晨光正雕刻花纹,身旁围着游客。他拿起一件半成品摆件介绍:“这是我做了半个月的‘松鹤图’,游客要是感兴趣,我们还能教简单的雕刻手法。”

  南汉村是远近闻名的“宫廷技艺之乡”,拥有百宝嵌、金漆彩绘等20多项非遗项目,21位省、市级传承人在此扎根。村里的非遗工作室不是“闭门创作”,而是游客体验非遗的“活课堂”——游客跟着匠人学掐丝、试彩绘,制作小型非遗手作;在非遗展馆里,还能看到从明清风格到现代设计的非遗作品,了解技艺传承故事。

  来自北京的游客王先生体验完简单的雕刻工序后,忍不住点赞:“原以为非遗离我们很远,没想到能亲手参与,还能把小作品带回家,这种体验比单纯逛景点有意义多了。”

  周洪俊介绍,他的工作室每月接待近千名游客,不少研学团队、文化爱好者专程来学习非遗技艺,“我们还在开发迷你非遗文创,让游客能把‘古韵’轻松带回家。”

  未来可期:研学旅游蓄势 文旅融合绘就乡村新图景

  “接下来,我们计划引入研学模式,打造‘非遗+旅游’的完整线路。”周洪俊透露,未来村里会推出“宫廷技艺研学营”,让游客不仅能看、能体验,还能系统学习非遗知识。

  村“两委”为文旅发展持续加码:一方面继续提升人居环境,完善绿化、亮化,增设游客休息区、导览牌;另一方面,鼓励匠人“带徒弟、扩产业”,让更多村民参与到非遗旅游服务中。

  “我们想让南汉村不仅是‘好看’,更要‘好玩、好体验’,让大家来了不想走,走了还想来,真正把‘宫廷忆述小镇’的牌子打响。”缑树仁说。

  夜色渐浓,南汉村的宫灯渐次亮起,映照着雕梁画栋,游客们仍在非遗工作室里与匠人交流,孩子们拿着亲手做的小摆件欢呼。这座浸润着非遗古韵的乡村,正以文旅融合为笔,绘就“村美、业兴、民富”的新图景,成为廊坊乡村旅游中一抹独特的“中式亮色”。

  (记者 张泰源 文/图 编辑 李雨颖)

  【来源:廊坊日报全媒体】

Kommentar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