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上新台阶丨基础款搭基础款 大科学装置为何在湾区频频“上新”?

הערות · 19 צפיות

从地下700米的中微子探测器到全球领先的散裂中子源,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频频在粤港澳大湾区落地、运行,掀起一轮“基础科学+产业转化”热潮。看似“离我们很远”的前沿研究,正在悄然改变湾区的科技底色和发展逻

   

  从地下700米的中微子探测器到全球领先的散裂中子源,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频频在粤港澳大湾区落地、运行,掀起一轮“基础科学+产业转化”热潮。看似“离我们很远”的前沿研究,正在悄然改变湾区的科技底色和发展逻辑。

 

  追踪“幽灵粒子”:中微子实验为何选址江门?

在广东省江门市,700米地下的岩体之中,一座巨型中微子实验装置已经开始正式取数。它容纳了2万吨液体闪烁体和4.5万只光电倍增管,只为捕捉宇宙中最神秘的基本粒子之一——中微子。

  

 

  作为国际上首个运行的超大规模、超高精度中微子探测实验,江门中微子项目的选址于阳江与台山两座核电站之间,能同时接收两座核电站产生的反应堆中微子,项目地理位置优越,为全球科研力量提供了便捷高效的合作平台。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江门中微子实验副经理衡月昆介绍:“72个研究机构参与实验,这些机构来自17个国家和地区。香港、广州、深圳三地机场均位于项目地点周边,国际合作者可以快速抵达。”

 

  科研“蜂巢”效应:散裂中子源为何落户东莞?

  不仅是江门。位于东莞的中国散裂中子源,也是一座引发广泛关注的大科学装置。作为目前世界前列的“看清微观世界的利器”,散裂中子源建成以来,吸引了大量科研团队和高新技术企业集聚,形成了“科研蜂巢”的区域集聚现象。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副所长、中国散裂中子源二期工程总指挥王生表示:“我们研究所本部在北京,而选择在2000公里外的东莞建设大科学装置,这在中国还是第一次。现在回头来看,是一个特别正确的决定——用户数量、完成课题数,每年都在稳步增长。”

  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大湾区大学等科研平台也在周边相继落地,与装置平台协同发展,推动高水平科技成果实现转化落地。

 

  “基础款+基础款”:粤港澳大湾区基础科研实力跃升

  一座座大科学装置,看似“基础”,实则正成为湾区科技创新的“超级底座”。数据显示,目前粤港澳大湾区已布局重大科技基础设施10个,拥有国家实验室2家,同时带动26家国家重点实验室落地,吸引了158万名研发人员在此汇聚,成为我国科技资源最为密集的区域之一。

  基础科学平台的落地运行,不仅为原始创新提供了广阔空间,也不断孵化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带动上下游高新技术企业聚集,形成“科研-技术-产业”一体化转化路径。这种“以基础打基础”的发展模式,正在成为湾区创新驱动的特色。

 

  从“世界工厂”到“科技高地”

  

 

  中微子听不见,引力波看不见,但广东人“看得见”的,是基础研究对未来的牵引力。基础科研一向以周期长、回报慢著称,但正因其“冷”,更考验一地的战略定力与前瞻判断。

  今天的大湾区,正用行动回答“科技创新靠什么”:不是一味追求短期效益,而是愿意为未来埋下伏笔。当下,世界进入科技创新“深水区”,越往前走,越需要有能力“敢闯无人区、甘坐冷板凳”。而粤港澳大湾区,正是在基础科学这条路上,一步步走出自己的“创新范式”。

  (总台记者 周羽 刘帆 孔英璘 邓裕达 黄东旭)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הערו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