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课该怎么上?走进中小学一探究竟

تبصرے · 12 مناظر

本文转自:羊城晚报AI制图羊城晚报记者蒋隽何宁崔文灿秦小杰实习生刘宪军人工智能(AI)教育是支撑广东高质量发展的“未来工程”。今年4月,广东发布推进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方案,明确中小学人工智能课时,加强

  本文转自:羊城晚报

        AI制图

  

    羊城晚报记者 蒋隽 何宁 崔文灿 秦小杰 实习生 刘宪军

    人工智能(AI)教育是支撑广东高质量发展的“未来工程”。今年4月,广东发布推进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方案,明确中小学人工智能课时,加强培育师生人工智能素养。在广州,中小学校人工智能课已经实现全覆盖。

    人工智能究竟怎么教、如何学?9月10日,全国第41个教师节到来之际,羊城晚报走访广州中小学,深入了解学校的人工智能教育实践,看基础教育如何赋予未来主人翁人工智能素养。

    人工智能课堂成为兴趣“魔法屋”

    “同学们,看,这是咱们校门口的人脸识别门禁。你们有没有想过,它是怎么精准认出每个人的?”在广东碧桂园学校国际高中的计算机教室里,老师赵茜拿着平板展示着学生们熟悉的场景。她的话音刚落,学生们就纷纷举手急于分享自己的观察。

    在赵茜看来,人工智能教育的关键是“让学生觉得有用、有趣”。基于此,她区别于传统教学方式,摸索出“问题驱动-核心概念讲解-项目实践”的三段式教学法。而跨学科PBL(项目式学习)更是她的课堂“王牌”。

    “我不规定项目主题,只引导学生从兴趣出发。”赵茜举例分享道,比如“可回收物智能分类”项目中,学生要先实地拍摄不同光照条件下的饮料瓶、易拉罐图像,通过数据标注和增强技术,亲身体验数据质量对人工智能性能的影响,随后用轻量化模型在边缘计算设备完成训练,最终在真实场景中测试识别准确率。过程中,学生不仅掌握了目标检测技术,还深入讨论了人工智能在环保中的局限性,思考如何让低功耗设备运行模型,从而理解技术与社会需求的真实连接。

    提到人工智能教育,中小学的信息技术老师是最能感受其中变化的任课老师。“最早教孩子们熟悉电脑操作,后来教word、excel、PPT等办公软件应用和简单的图形化编程,现在教孩子们怎样跟人工智能交朋友、具备人工智能时代的生活素养。”广东省特级教师、广州市海珠区实验小学副校长边永明,是一名信息技术老师,已经执教18年。和其他信息技术老师一样,他经历了多次教学内容的转变,甚至连学科名字都变了两次——从“信息技术”变为“信息科技”,再到现在又分化出人工智能。

    边永明认为,老师在人工智能教学中有很大的发挥空间。在符合课标的要求下,老师可以重组教学板块,琢磨怎么丰富和优化内容,条条框框比较少。“语数英等学科知识体系非常完整,每学期每堂课教什么、进度节奏都相对固定。但人工智能不一样,它是不断变化的未来生活,我们的教学内容也会随之变化更新。”

    不过,边永明也坦言,人工智能教学面临很多挑战。“人工智能要深挖的话,底层逻辑很复杂。比如说三年级教材的一个章节是人脸识别,如何捕捉人脸信息、捕捉哪些人脸信息、识别原理是什么、需不需要进行实验,这些问题需要老师根据自己的知识储备和学生的学情灵活解决。”边永明认为,在人工智能时代,更多的是师生共同成长,老师要主动学习很多东西,以满足教学中学生的探索欲。他所承担的教学科目是成长性学科,具有无限可能,未来将承担更多校园人工智能建设的任务。

    语文老师也能成为人工智能启蒙教师

    作为广州市智慧教育领域的早期探索者,越秀区云山小学曾获“全国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广州市智慧校园样板校”等称号。尽管如此,该校仍面临专业师资不足的现实困境——目前全校34个班级,仅配备3名信息科技教师。不过,该校的人工智能跨学科教育探索,正在打破这一困局。

    邓少珊是云山小学的一名语文教师。在她的课堂中,人工智能已经成为关键教学元素。“小学阶段的人工智能教育应侧重于启蒙而非传授复杂技术。能播下一颗探索的种子,就达到了目标。”邓少珊认为,人工智能教学成效的关键,是看学生是否开始主动观察生活中的人工智能应用、尝试用计算思维解决问题、讨论人工智能的利弊。因此,她在教学中倾向于采用游戏化任务、直观演示和轻量化的伦理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理解人工智能,激发学生对技术的兴趣。

    邓少珊也坦言,在小学推进人工智能教学,内容深浅较难把握。若仅播放视频,课堂过于浅显。若涉及编程逻辑或人工智能原理,学生又难以消化。同时,不同认知水平的学生也使教学难以全面兼顾。

    面对这些问题,云山小学提出两项应对策略:一是以“够用”为原则,不追求技术精通;二是将人工智能定位为语文教学的工具而非独立学科。例如,在教授观察日记时,借助人工智能识别植物特征辅助写作;在童话创编中,利用人工智能生成场景以推动对话描写,确保不偏离语文核心教学目标。

    邓少珊表示:“未来,我希望成为一名‘懂语文的人工智能启蒙教师’,持续探索‘语文+人工智能’融合路径,发掘更多智能工具辅助课堂教学。”她计划拓展人工智能在课文对话对比、古诗语音测评等场景中的应用,并积极与同行分享教学案例,让人工智能真正成为助力学生学好语文的支撑性工具。

    人工智能助力老师打破教研瓶颈

    人工智能教育不仅着眼于学生学习,也关乎老师发展。在广州市荔湾区康有为纪念小学五眼桥学校(以下简称“五眼桥学校”),人工智能教育的赋能让学校发生了深刻变化。该校去年9月引入一套人工智能循证课堂录播系统,让学校的教研氛围焕然一新。

    “过去录课要等技术人员配合,课后分析更是耗时耗力。现在,我一个人开机,系统自动启动录播和分析,上完课就能拿到报告。”五眼桥学校德育主任徐绍响表示,从师生课堂对话、板书内容,再到学生的专注度、神态反应甚至情绪变化,这套系统像隐形观察者一样,能多维度精准捕捉课堂关键细节,还能全方位还原真实的教学现场,为后续课堂分析留存完整“证据”。

    不仅如此,人工智能提供的扎实数据,让该校教师的教研工作不再“空对空”——课题研究有了数据支撑,案例凝练有了事实依据,教师们从“被动参与教研”变成“主动探索改进”,“教师作为研究者”的角色被真正激活。

    “对普通学校来说,人工智能不是‘锦上添花’的装饰,而是‘雪中送炭’的助力。”徐绍响说,五眼桥学校的实践证明,即便没有充足的名师资源,普通学校也能借助技术打破教研瓶颈。

تبصر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