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8日,秦皇岛市海港区阿尔勃特空间智能(河北)视觉技术有限公司展示区,公司副总经理朱晓明用语音进行操作,要求机器人“鲁班1号”打好对应工位的螺丝。 “鲁班1号”是搭载阿尔勃特纯视觉系统的L4锁付可移动

  8月28日,秦皇岛市海港区阿尔勃特空间智能(河北)视觉技术有限公司展示区,公司副总经理朱晓明用语音进行操作,要求机器人“鲁班1号”打好对应工位的螺丝。

  “鲁班1号”是搭载阿尔勃特纯视觉系统的L4锁付可移动机器人。它按照指令,移动到合适的位置,机械手臂从操作台上拿起一个螺丝,以业内最高的200微米动态识别操作精度,完成打螺钉的操作。

  传统的机器人是按事先编好的程序进行生产,“鲁班1号”则可以主动识别需要加工的零部件,然后进行加工。

  接着,我们来到图书借阅场景展示区。

  这里有一个名叫秦小阅的机器人。它“脸上”有双大眼睛,“脑门”上有个摄像头。秦小阅依靠这个摄像头对物体进行识别。

  朱晓明通过语音操作,请它帮忙查找《海底两万里》这本书的位置。秦小阅移动到相应书架旁,用语音报出书籍在第几排第几本。朱晓明找到书后,将书上的二维码对准秦小阅“眼睛”进行扫码,书就借出来了。

  与普通机器人不同的是,秦小阅依靠智能视觉,可以根据实际路况规划行进路线。

  “这样的机器人已进入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科技大学等院校的图书馆。”朱晓明介绍,它们还能应用到医院药房、企业仓库等场景中。

  该企业的核心技术是类人眼技术,是基于人眼认知世界的心智模型,可应用于具身智能机器人、普通机器人身上。

  据了解,该企业于今年2月25日成立,一期工程搭建了4条生产线,完成了自研工业生产大模型的全线接入。

  在生产车间,记者看到,物流、装配等机器人有序协作,机械臂灵活舞动,零件在它们的“手中”很快组合成相关产品。

  记者还想看看研发中心。“抱歉,在这里看不了。”朱晓明笑着说,因为研发中心在北京,他们实行的是“北京研发+河北制造”模式。

  类人眼技术研发,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眼睛本质上是大脑的延伸,当前人工智能在模拟大脑前额叶功能上虽有成果,但底层智能的构建依旧困难重重。

  为解决这一问题,阿尔勃特从清华大学以及国外知名院校和研究机构聘请了一批人才,在北京成立研发中心,进行科技攻关。

  他们摒弃了依赖昂贵传感器的方案,采用普通摄像头+神经网络的技术路线,依托人工智能大模型构建“人—机—环境”的无缝协同机制,百元级成本即可让机器具备类人眼的能力,让中小微企业也能用得起。

  “这个‘眼睛’不简单,是一套包含脑干、小脑、大脑功能的完整智能仿生系统。”朱晓明说,他们将一如既往进行攻关,不断突破机器人视觉感知边界,推动相关技术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河北日报记者 赵建 宋柏松)

  关注河北新闻网,了解河北最新新闻。

মন্তব্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