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卡零食成年轻人新宠 背后隐患需警惕

コメント · 20 ビュー

本文转自:南宁晚报长期摄入代糖可能带来健康隐患。本报记者宋延康摄■本报记者罗颢/文宋延康/图近期,记者走访南宁市多家超市、便利店发现,货架上的0卡饮料、低糖零食备受年轻消费群体追捧。据了解,不少想

  本文转自:南宁晚报

  0卡零食成年轻人新宠 背后隐患需警惕

  专家提醒:0卡0糖并非真“无糖”,长期依赖不可取

  

    长期摄入代糖可能带来健康隐患。    本报记者宋延康 摄

    ■本报记者罗颢/文 宋延康/图

    近期,记者走访南宁市多家超市、便利店发现,货架上的0卡饮料、低糖零食备受年轻消费群体追捧。据了解,不少想减肥却管不住嘴的群体,对0卡0糖食品趋之若鹜。那么,这些号称“不长胖”的零食,真如宣传般吃了无负担吗?记者就此采访了南宁市第四人民医院营养科主任裴洁,为大家揭开“0卡食品”的神秘面纱。

    0卡0糖食品备受追捧 年轻人批量囤货

    9月8日傍晚,南宁市青秀区一家大型超市的零食区,几名年轻消费者正围着货架挑选商品,手中的购物袋里已装了好几瓶0卡气泡水和低卡薯片。“我正在减肥,正餐吃得少,下午总饿,就靠这些0卡零食垫肚子,感觉吃多少都没负担。”常年体重管理者小林说,她每周都会来超市采购一次,0卡果冻、代糖巧克力是必买项,有时还会在网上批量下单。

    在超市的饮料区,标注“0糖0卡0脂”的饮品占据了显眼位置,既有可乐、雪碧等常见碳酸饮料,也有奶茶、果汁类饮品。虽然价格比普通含糖饮料高出1~3元,但销量毫不逊色。超市导购员李女士介绍:“0卡、低糖饮品的销量普遍比普通饮料多一倍,尤其年轻人爱买,许多人一买就是五六瓶。”

    随后,记者又来到七星路一家便利店,发现收银台旁的货架上专门设置了“减肥零食专区”,0卡蒟蒻、低糖坚果、代糖口香糖等商品一应俱全。“晚上来买0卡零食的人特别多,大多是加班族和学生,他们觉得吃这些不会长胖,还能缓解压力。”便利店店员说,有位常客每周都会买十几袋0卡饼干,称“不吃零食根本熬不过加班夜”。

    记者发现,多数消费者选择0卡食品,是因为相信其“无热量、不发胖”,但对于“0卡”背后的代糖种类、健康影响,却知之甚少。“我没仔细看过配料表,只要包装上写着‘0卡’‘0糖’,就会买。”市民小周的说法,道出了不少人的消费心态。

    0卡0糖≠无风险 代糖种类需分清

    “市面上的0卡0糖,本质上是代糖的一种,并非真的‘无糖’。”裴洁介绍,目前常见的代糖主要分为人工合成代糖和天然提取代糖两大类,不同代糖的代谢方式和特性各不相同。

    人工合成代糖如阿斯巴甜、糖精、蔗糖素等,因无法被人体消化酶识别和分解,会直接随尿液、粪便排出体外,几乎不产生热量;天然提取代糖如甜菊糖、赤藓糖醇、木糖醇、罗汉果甜苷等,部分可被肠道吸收,但不参与代谢,或仅被肠道细菌发酵分解产生极少量热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因此这些代糖都被商家宣传为“0卡”或“低卡”。

    “很多人以为吃0卡食品就不会长胖,其实不然。”裴洁指出,虽然代糖本身热量极低,但市面上的0卡零食、饮料为了保证口感,往往会添加大量油脂、添加剂等,这些成分依然含有热量。以某品牌“低卡薯片”为例,每100克薯片的脂肪含量高达30克,热量并不低,长期大量食用同样会导致热量超标。

    更值得注意的是,长期摄入代糖还可能带来健康隐患。裴洁表示,代糖会刺激味蕾,让大脑产生“摄入糖分”的错觉,进而影响胰岛素分泌,长期下来可能导致代谢紊乱、糖耐受性下降,降低胰岛素敏感性,增加患糖尿病的风险。此外,有研究表明,长期大量食用代糖还可能增加心血管疾病和死亡的风险,对肠道菌群平衡也会产生不利影响。

    适量食用是关键 均衡饮食才健康

    针对年轻人大量购买食用0卡0糖食品的现象,裴洁表示,在规定的安全摄入量内,用代糖替代添加糖,对控制体重和血糖有一定益处,尤其是对于需要控制糖分摄入的人群。但从健康角度来看,不建议长期、大量食用0卡0糖食品,更不能将其视为“减肥神器”。

    裴洁建议,减肥期间应优先选择天然、未加工的食物,如新鲜水果、蔬菜、全谷物等,这些食物富含膳食纤维和维生素,既能提供饱腹感,又有利于身体健康。如果实在想吃零食,可以选择无糖酸奶、原味坚果等,避免过多摄入加工食品。

    对于糖尿病患者、高血压患者等特殊人群,裴洁提醒,虽然适量、短时间食用代糖食品是可以的,但不建议长期依赖。这类人群应在医生或营养师的指导下制定饮食方案,严格控制糖分和热量的摄入,保持均衡饮食。而儿童和青少年正处于生长发育关键期,身体各器官尚未发育成熟,长期食用代糖食品可能影响正常的味觉发育和饮食习惯,增加未来患肥胖、糖尿病等疾病的风险,因此更应尽量避免食用。

コメン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