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钱不行”,文化学者马未都走进中央财大带师生从“钱”看历史

Comentarios · 21 Puntos de vista

此次活动由北京市委教育工委主办,新京报社、中央财经大学承办,旨在通过丰富读书活动的形式,探索建立读书长效机制,在首都高校涵养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良好风气,推进北京高校书香校园建设。

  从贝壳到虚拟货币,“钱”在我国历史上经历了哪些改变?哪种货币在历史上流传最长,哪种又在当下最值钱?9月9日下午,“书香青春 阅见未来”2025年首都大学生系列读书活动走进中央财经大学,学校的千人礼堂内座无虚席,文化学者马未都以《没钱不行——货币的变迁》为主题开讲,来自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北京科技大学等共12所高校的近千名师生,在马未都的带领下,共同回溯我国货币的变迁。

  此次活动由北京市委教育工委主办,新京报社、中央财经大学承办,旨在通过丰富读书活动的形式,探索建立读书长效机制,在首都高校涵养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良好风气,推进北京高校书香校园建设。

  

  文化学者马未都以《没钱不行——货币的变迁》为主题开讲。 新京报记者王子诚 摄

  从源头认识货币,“冷知识”点燃学生好奇心

  马未都是文化学者,作家,观复博物馆的创办人、馆长。曾参与《编辑部的故事》《海马歌舞厅》等电视剧的创作。著有小说《今夜月儿圆》。作品曾获第六届国家图书奖和第二届全国优秀艺术图书奖一等奖、“朱自清散文奖”。此次走进中央财大这所财经院校做讲座,他特意选择了“钱”这个话题。

  当日,在近两个小时的演讲中,马未都从货币、钱币和法币的概念讲起,让师生们重新认识了“钱”这一概念,幽默的演讲,不仅让台下观众听得聚精会神,还不时赢得大家的阵阵掌声。

  “钱不就是我兜儿里老不够使的东西吗?为什么要叫作‘钱’呢?”在马未都看来,“钱是有人类以来发明的最大最普及最高效的社会交流介质,是人类的精神财富”。他将“钱”拆开,讲述“戋”字的意义及与钱的关系,比如“盏、笺、浅、刬”这些由“戋”组成的字都是与“薄”“浅”相关,进而可以理解“钱”字为何这样书写。“钱是一切文明的前置”,从说文解字切入,马未都又引出了“贝、布、货、泉、宝、钞”等与钱产生重要关系的文字。

  从贝币的出现到先秦的货币体系,从盛世大唐的开元通宝到明清两代的货币变迁,从纸币、宝钞、银圆、外汇券到如今的虚拟货币、数字货币,看似在讲与现实与世俗相关的货币,但马未都在演讲中,更多是对历史与人文的阐述,对中华文明之光的阐释,一枚枚古币在他的讲述中“活”了过来。

  云南使用逾两千年贝币的合理之处,“劣币驱逐良币”这一理论来源,什么是“秦半两”,为何最早的计数单位是“十六进制”……一个个“冷知识”也极大激发了学生们的好奇心。马未都说,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写道,“贵上极则反贱,贱下极则反贵。贵出如粪土,贱取如珠玉。财币欲其行如流水。”这一早期与财经有关的概念提醒同学们,每个人都希望在投资中获得最好的时机,但这并非易事,“每个人都想踩在制高点上,但古人早就提醒你‘货物钱币的流通周转要如同流水那样’。”

  

  马未都在台上给就座的师生拍照片。 新京报记者王子诚 摄

  启发学生在“没钱不行”的现实中寻找自我价值

  “钱没有性格,却改变了很多人的性格。”演讲中,马未都频爆金句。他告诉同学们,有钱和没钱时心态是不一样的,要承认自己在“钱”这一文明物之下,会重新思考很多问题,“比如钱多的时候变得宽容大度,钱少的时候就得算计”。同时,在演讲的最后,他强调了人生的三个阶段,即趋利、趋名、趋精:年轻时好好赚钱养活自己,得到了一定成就后会希望获得关注,人生快走完时则会追求内心的安定、希望回馈社会。

  “挣钱一定是忙的、苦的,天下没有人愿意把钱白白塞进你兜里,但文化一定是‘闲’出来的,总之‘没钱,不行’。”马未都的一番话赢得了台下听众热烈的掌声。

  应该潜心做实验还是专注于写论文?观复博物馆名称的来源是什么?货币从有形到无形是否会影响人们对于“价值”的理解?在演讲后的互动环节,学生们纷纷举手,提出内心的困惑,马未都均一一作答。

  “您觉得纯粹的感情应该掺杂金钱和利益吗?”华北电力大学工业工程专业研二学生郭健珅的提问让现场气氛变得更加活跃。

  马未都告诉他,虽然历史上有“不爱江山爱美人”的存在,但不能回避的是当下生活要有经济基础。“我一开始说‘没钱不行’是传达一个信号,但我最后又说要内心有追求去赚钱,要把握住自己,不能突破法律的底线去进行无尽的追求,我们不能过分仰视财富,也不能过分蔑视它,这才是人生正确的态度。”马未都言辞恳切。

  

  学生积极提问。 新京报记者王子诚 摄

  郭健珅告诉记者,之所以这样问,是因为他了解过马未都和其爱人的奋斗史,很想听听他对爱情的理解,“今天我收获了对钱的清晰认识,感觉茅塞顿开”。

  以书为媒,让阅读融入师生日常

  活动中,中央财经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朱凌云表示,一直以来,中央财经大学高度重视书香校园的建设,在不断夯实图书馆的核心功能的同时,丰富活动体系,打造了涵盖书香伴读计划、经典享读会、微书展等阅读文化活动品牌,让阅读融入师生日常。

  此次“文化名家进校园”作为北京高校书香校园建设的重点活动,是一场以书为媒的盛会。“马未都先生从矢志不渝坚守文化传承的初心,到守正创新深耕文化内容的创作,再到身体力行担起观复博物馆的文化使命,用实际行动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播与传承搭建了重要桥梁,为青年学子树立了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榜样。”朱凌云说道。

  中国特色金融文化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建设金融强国的重要力量源泉。朱凌云表示,中央财经大学作为我国金融教育的重要基地,在传承和弘扬中国特色金融文化方面也一直积极作为。今年6月28日,学校刚刚举办了“强大的货币:回望来时路”红色货币主题展览,让青年学子们深刻理解了中国共产党金融为民的初心本色。马未都先生带来《没钱不行——货币的变迁》的专题讲座,带领青年学子透过货币的变迁,探寻历史长河中的经济智慧与文化基因。

  

  马未都和场下师生们合影。 新京报记者王子诚 摄

  朱凌云希望青年大学生们做“文化传承的践行者”,把读书作为一种生活习惯,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在阅读中坚守精神坐标、在书香中浸润心灵,让文化素养成为专业成长的“压舱石”,让人文精神成为人生路上的“指明灯”,在校园书香中成为有根的阅读者、有光的思考者和有温度的传播者。

  “马未都老师以‘货币、钱币、法币’的概念区分和‘钱’的字形源流为引,不仅幽默风趣地讲解了不同时期钱币的形制和铭文,并且巧妙地融合了历史、考古与文学趣闻,正是今日‘书香青春 阅见未来’活动主题的生动写照。” 中央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4级硕士生胡雅涵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从贝币、刀币、纸币,再到今天的数字货币,货币的形态必将随着社会发展而持续演变。通过梳理货币发展历史,她感受到马老师引导大家在阅读学习和接收经济相关知识的过程中思考未来,用更深邃的视野去洞察时代的发展脉络。

  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学院2023级本科生程子桢也是一名文物爱好者,他感受到马未都“没钱不行”“赚钱就好”乍听直白,但背后传递出的务实与真诚。“对我们经济学的大学生而言,这种务实精神尤为可贵。它意味着不空谈理想,而是用扎实的本领去实现自身价值,实现我们中财大人‘财经报国,财青强国’的青春宣言。”

  新京报记者 刘洋

  编辑 缪晨霞

  校对 刘军

Comentario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