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好中华文明探源研究的“涿鹿故事”

মন্তব্য · 17 ভিউ

9月7日,学生们参与“嫘祖缫丝”文化体验活动。河北日报记者 史晓多摄 天赋其娇,地蕴其美。走近涿鹿县中华三祖堂,重檐飞角、古朴庄重的建筑让人震撼。堂内,黄帝气宇轩昂,炎帝睿智儒雅,蚩尤勇武彪悍。涿鹿

  

  9月7日,学生们参与“嫘祖缫丝”文化体验活动。河北日报记者 史晓多摄

  天赋其娇,地蕴其美。走近涿鹿县中华三祖堂,重檐飞角、古朴庄重的建筑让人震撼。堂内,黄帝气宇轩昂,炎帝睿智儒雅,蚩尤勇武彪悍。涿鹿,记载着代代学者对中华文明史的追问,反映着古往今来人们对中华文明起源和中华民族形成的想象。9月7日至8日,“涿鹿对话”——涿鹿与中华文明探源研究工作推进会在张家口市涿鹿县举行,来自国内历史文化和研学旅游领域的专家学者走进涿鹿,为讲好中华文明探源研究中的“涿鹿故事”献计献策。

  ■ 强化文化研究,深入挖掘黄帝文化内涵

  初秋时节,凉风习习。远看与中华三祖堂相望的中华合符坛,九龙共托一珠,56根民族团结柱簇拥在合符坛周围。

  “千古文明开涿鹿”。相传,五千年前,黄帝、炎帝和蚩尤在涿鹿大战,由相互征战而和议结盟,最终走向融合。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记载,黄帝“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合符釜山,而邑于涿鹿之阿”。而中华合符坛正是当地为纪念黄帝在涿鹿合符釜山、实现中华民族首次融合的历史事件而建的文化地标。

  有关“涿鹿”的诸多史学之谜中,“合符釜山”的关注度极高,自然也成为本次涿鹿与中华文明探源研究工作推进会上专家学者们聚焦的话题。

  中国史学会副会长戴建兵长期关注涿鹿三祖文化,在他看来,“合符釜山”明确了融合统一、团结稳定的发展思想理念。轩辕黄帝作为胜利者,与其他氏族、部落平等相待,以德凝聚民心,并依据智慧共创新的图腾,表现了博大的胸怀及高度的包容,更反映了各氏族先民的大局观念和凝聚意识。

  多年来,我国许多继承中国史学传统并接受现代研究方法和理念的大家学者,如徐中舒、李学勤等,深入研究涿鹿的多样性文化,并将涿鹿三祖文化当作打开中国上古传说时代诸多谜团的一把钥匙。

  考古界对涿鹿的重视由来已久。著名考古学家徐旭生坚持对中国史学保留的上古史材料即“早期书写”,给予必要的重视和研究。随着考古学的发展,史料和传说中的一些记载得到了实证。在谈及笼罩于涿鹿的历史疑云时,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张文瑞表示,只有将严肃的多学科方法相互配合的考古工作坚持不懈地推进下去,并不断挖掘其中的文化内涵,才能为“涿鹿故事”提供一个更为清晰的讲述线索。

  ■ 整合特色资源,展示涿鹿历史文化成果

  步入涿鹿博物馆,沉浸式场景还原了黄帝部落的城址,人面纹瓦当、卷云纹灰陶双联壶、狩猎纹铜壶等出土于黄帝城遗址的精美文物,让人深切感受到涿鹿文明的深邃与神秘。

  五千年前,中华民族人文先祖黄帝、炎帝、蚩尤在此演绎了传奇故事,但博物馆地处小县城,如何更好地展示涿鹿历史文化研究成果?涿鹿博物馆馆长李文斌介绍,他们转变观念,与各年龄段人群接轨,分层次、分类别做不同类型讲解,打造接地气、聚人气、有生气的精品展览,让当地文博资源被更多人看到。

  对可移动文物而言,博物馆很好地承担起了展示传播的功能,但在涿鹿县,目前还有黄帝城、黄帝泉、釜山、桥山、阪泉、炎帝营、蚩尤寨、蚩尤泉等20多处遗址遗迹,如何向大众讲好它们的故事,仍需要进一步探索。

  陕西省轩辕黄帝研究会副会长苏峰,结合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黄帝的传说故事,分享了自己的经验。他表示,可以用歌曲、戏曲、影视等形式讲解三祖文化故事,同时推出一系列儿童绘本、动画片等文艺作品,创新传播方式,丰富传播内容,拓宽传播渠道,充分展示当地特色文化。

  讲好中华文明探源研究中的“涿鹿故事”,既要有科学、扎实的学术研究基础,也要找到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现实路径,让具有地方特色的历史文化资源真正活起来、火起来。为此,张家口市和涿鹿县设立学术交流平台,打造以涿鹿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和开发为主题的文旅产业研讨平台。开发生产以“涿鹿之战”为主题的运动装备,在实现经济目标的过程中,为涿鹿打上深深的黄帝文化印记,让更多人知道涿鹿悠久的历史。

  本次涿鹿与中华文明探源研究工作推进会上,还举办了涿鹿研学旅游成果提升展,发布涿鹿中华文明寻根研学旅游资源、启动“百位校长+百家研学机构走进涿鹿”活动,“涿鹿对话”逐步成为河北省推进历史研究、讲好“涿鹿故事”、探源中华文明的重要平台。相信随着涿鹿黄帝文化研究的“朋友圈”越来越大,历史悠久的涿鹿将被更多人知晓。

  ■ 推动跨界融合,让研学旅游成为“行走的课堂”

  “蚕吃桑叶而吐丝成茧,从蚕丝到丝绸,还要经过缫丝、染色、织布等步骤……”9月7日下午,黄帝城遗址文化旅游区户外研学体验空间,中华文明寻根研学旅游基地研学旅游指导教师徐伟,向前来参加“嫘祖缫丝”文化体验活动的海内外华人青少年认真讲解丝织品制作过程,孩子们认真学习,现场氛围热烈融洽。

  “‘仓颉造字’‘嫘祖缫丝’等文化体验活动,让我感受到这些知识并不是书本上的传说,而是古人用智慧点亮文明的生动印记。”矾山小学六年级学生孙若帆在“仓颉造字”活动中,“造”了“爪”字,她高兴地说,活动过程中体验到了古人如何观察自然,然后用简单的线条去概括抽象,最终形成传递思想的文字符号,希望未来有更多的机会参加这样的活动。

  从“集体观光”到“移动的课堂”,当下,研学旅行的核心价值从开阔眼界转变为了知识的实践与内化。为此,涿鹿县着力打造中华文明寻根研学旅游基地,该基地依托黄帝城遗址、中华三祖堂等资源,构建覆盖全学段研学体系,文明探源、图腾拼图、寻根拜祖等研学旅游课程,深度还原上古文明场景。

  针对研学旅游多元化发展态势,推进会上相关专家积极为涿鹿发展研学旅游支招。“研学实践学习是学生通过亲身参与进行实践操作,把课堂学习到的知识转化为实践的过程。”《中国校外教育工作年鉴》执行总编顾家成介绍,旅游不仅要与文化融合,还要与教育融合,教旅融合通过建构与相对应学段的地理、自然、历史、科技、人文、体育等多学科融合的实践课程,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得到印证,由知识内化上升为能力外显,同时转化为学习经验。

  顾家成说,亲子研学活动中,还要吸纳成人的参与和体验,增进亲子间的沟通和理解。针对老年人的研学旅游,可以通过设计讲座、分享会等,体现老年人的社会责任感和自我价值。相关专家还建议,涿鹿可与有黄帝文化的地区交流合作,形成区域联动效应,积极探索多形态、系统化、品质化的研学旅游模式,不断提升课程专业度和服务质量。(河北日报记者 史晓多 许卫兵)

  关注河北新闻网,了解河北最新新闻。

মন্তব্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