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山:杜鹃花开处文化正芬芳

Commenti · 24 Visualizzazioni

■ 龙媒体记者 郑雪芳 通讯员 李艳英 连各亲 从龙岩市区出发沿着358国道驱车行驶近一小时,我们便来到了漳平永福西山村。村口,“华夏杜鹃第一村”的字样格外引人注目,顺着十里花街前行,两侧花卉大棚鳞次栉

   ■ 龙媒体记者 郑雪芳 通讯员 李艳英 连各亲

   从龙岩市区出发沿着358国道驱车行驶近一小时,我们便来到了漳平永福西山村。村口,“华夏杜鹃第一村”的字样格外引人注目,顺着十里花街前行,两侧花卉大棚鳞次栉比,透过棚膜,隐约可见里面的生机勃勃。花街深处,一座由花卉中心改造而成的文化会客厅静静矗立。

   迈入大红木门,一盆盆造型别致的杜鹃盆景错落有致。“这里每一盆花都是活的文化载体。”西山村党总支书记、主任陈东海迎上来,“2024年村民花卉种植人均纯收入达2.9万元,年销售额突破8000万元,这正是文化赋能产业的成果。”

   文化如何为产品增值?在会客厅一角,电商主播陈华的直播场景给出了注解。“家人们看这株老桩杜鹃,造型别致不说,枝丫里藏着咱西山村老辈人传下的手艺......”陈华对着镜头热情讲解,七八位花农围在一旁认真学习直播技巧。“过去光会埋头卖花,哪懂这些啊!现在才明白,得先讲花的文化、村子的故事。”陈华笑着晃了晃手机,屏幕上的粉丝数跳了跳,快到8000了。她说自己最高一个月能卖20多万元。像陈华这样学着“卖文化”的村民,村里还有150多位。

   乡村要振兴,产业是根基,文化是灵魂。这座6500平方米的文化会客厅,藏着更多文化与产业深度融合发展的答案。花卉展示区里,形态各异的杜鹃满枝翠绿;花乡文化馆里,育苗、嫁接等西山村代代相传的花卉技艺一一呈现;“链上花”主题馆中,“村级党总支+产业链党支部”的组织脉络清晰可见;杜鹃学堂里,产业能人当导师,全年开展20多场培训,从花卉造型到电商运营。此外,花王赛、研学活动等常态化开展,让村民在参与中获得实惠,更让"华夏杜鹃第一村"的文化魅力有了看得见、摸得着的载体。

   依托花卉中心这个“1”,西山村用“1+N”模式唤醒了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走进花卉产业研究所,所长陈子望正俯身在杜鹃花丛间,认真观察记录着杜鹃花的形态、长势。“这是我们新培育的‘嫦娥’,重瓣花,从紫红渐变到紫粉,瞧着仙气飘飘......”这位78岁的老花农,说起自己新培育的杜鹃花品种就滔滔不绝。永福镇素有“中国杜鹃花之乡”的美誉,绿水青山间藏着得天独厚的花卉生长条件,但曾几何时,村民守着传统花苗,却难寻致富路。“最早就种红的、紫的那三五种,靠老手艺侍弄,卖不上价。”陈子望的话里藏着老辈人的无奈。后来,随着进口花卉的涌入,陈子望看到了商机,他带着花农们扎进大棚,开始探索品种选育、设施栽培等新领域。经过近十年的努力,他们将无土栽培、花期调控等现代技术与传统手艺相结合,不仅让永福杜鹃花的品种不断丰富,还实现了进口替代。“如今,西山村杜鹃花有一千多个品类,远销东南亚,占据全国市场80%的份额。”说这话时,陈子望眼里满是幸福。

   文化与产业深度融合,带来的是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我们通过抖音直播,一天播一两个小时,销售额差不多两三千元。”在不远处的鸿浩园里,村民陈建伟一边说着话,一边忙着打包精品杜鹃发往全国各地。另一边,五六名村民正围坐在一起,鸿浩园负责人黄艳一边讲解,一边演示盆景制作。只见铝丝在枝丫间灵活穿梭,不过半小时,一株普通的杜鹃苗就被赋予了“文人”意境。“以前怕手艺失传,现在慕名来学的人多着呢!”她指着架子上的成品,“这手艺让盆景从观赏植物变成文化艺术品,价格翻了五到十倍。”说话间,一位村民拿着杜鹃苗走过来,询问铝丝缠绕的技巧。这样的场景在村里已是常态。

   傍晚时分,不远处的漳平民俗藏品永福陈列馆透出暖光,宋元古窑瓷片与当代花农的作品相互映衬,诉说着千年产业传承与发展。正看着,隔壁传来一阵悦耳的弹唱声,循声过去,由26名村民组成的花香乐队正围坐演奏歌曲《大陆阿里山》。吉他、手风琴的旋律伴着乡音,格外动听。“我们唱的歌、弹的曲子,很多都是祖辈传下来的,除了经典红歌,还带着本地特色。”队员陈庆维说,乐队每月在会客厅表演9场,既传承了传统文化,也聚拢了人气。

   “这歌声里不仅有花的香,还有家的温暖,在花丛中听着乡音小调,比在城里听音乐会还惬意。”一旁驻足的游客由衷赞叹。

   以花为媒,以文兴产,西山村正逐步构建起“以节聚客、以客促产”的良性生态,“花乡研学游”“古窑探秘游”等旅游线路串珠成链,“花王赛”、妈祖文化活动等也渐成品牌,村民既是文化的参与者也是受益者,青少年在研学中读懂家乡,文化自信就在这样日常的点点滴滴中慢慢生根发芽。据了解,去年,西山村接待游客超30万人次,带动周边餐饮、住宿增收200余万元。

   “文化会客厅让老手艺活了、腰包鼓了、精气神足了。”陈东海的话道出了变化的核心,这座“生长在花丛中的文化空间”,正以花香为媒、以文化为桥,连接着传统与现代,也通向乡村更美好的明天。

   采访中,不少村民盼着西山村在“深”和“新”上持续发力,进一步拓展乡村文化会客厅的内涵和形式。例如,可以再深挖文化资源,把永福镇的历史脉络、民俗风情都融入会客厅,让展示内容更有厚度,更有感染力;同时,还要把会客厅与十里花街的旅游资源拧得更紧,多开发些杜鹃文创、民俗体验的项目,让文化消费成为新增收点。还有人念叨着,要是能用科技给互动体验加把劲就更好了,比如开展数字盆景、把古窑虚拟复原出来,让游客不光看得明白,还能上手参与,那才更有意思。

   记者手记

   西山村的实践,为乡村文化会客厅的建设提供了有益借鉴。要让文化真正活起来,就得扎根产业土壤,像西山村那样把花卉产业作为文化生长的根基,让文化有依托、能落地;要激活文化基因,深入挖掘本土历史、技艺、民俗,让老手艺有新传承、老故事有新听众;还要创新表达形式,用直播、研学等年轻人喜欢的方式,甚至科技加持,让传统文化接上时代地气,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来源:闽西新闻网-县市区】

Comment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