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卌崇实,风华正茂 镇江这所百年老校的教育传承与时代新生

Kommentarer · 1 Visninger

秋日的阳光洒在镇江崇实女子中学·茅以升中学的砖墙上,攀援的常春藤随风轻摆,仿佛在低语着跨越三个世纪的故事。这座创建于1884年的校园,既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又焕发着与时俱进的生机活力。 人们不禁好奇

  秋日的阳光洒在镇江崇实女子中学·茅以升中学的砖墙上,攀援的常春藤随风轻摆,仿佛在低语着跨越三个世纪的故事。这座创建于1884年的校园,既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又焕发着与时俱进的生机活力。

  人们不禁好奇:在这所历经沧桑的学校里,传统与现代如何交融?师生之间、家校之间又演绎着怎样的教育故事?学校如何引导学生从课堂走向更广阔的世界?

  

   校园内景

  

   校园内景

  新旧交融:百年文脉遇见时代创新

  走在校园里,时光仿佛被压缩在同一空间。古老的建筑、参天的古木仿佛在向每一个人诉说着学校140余年的历史往事。如今,现代式的教学楼、实验楼里配备了智能黑板、新式实验器、崭新的操场更是与有着丰厚底蕴的校园交相辉映。

  “我们学校的特色就是老树发新枝。”该校党委书记丁大江指着校园规划图介绍,“对于历史建筑,我们遵循修旧如旧的原则,保持其外观原貌的同时,内部进行了安全加固和功能升级。而对于新建场所,则大胆引入最新教育科技,为教育教学创新提供硬件支持。”

  这种新旧交融的理念不仅体现在建筑上,更深入到了课程体系中。在学校的“非遗传承工作室”,十几名学生正跟随镇江剪纸传承人学习这门古老技艺。同学们说,刚开始觉得剪纸是老古董,但真正学习后,才发现其中蕴含的文化和智慧。每次完成作品,都有一种与历史对话的感觉。

  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在这所学校里并非对立关系,而是相辅相成的两大支柱。学校开设了“传统与现代”系列校本课程,包括“物理与古建筑”传统文化中的科学思维等跨学科内容,让学生在不同领域的交融中培养创新思维。

  “崇实女中的新旧融合不是简单叠加,而是有机融合。”该校校长王飞表示:“我们希望学生既能有文化底蕴的根,又具备面向未来的翅膀。”

  

   百卌崇实

  

   校园一角

  师生共长:从知识传授到生命陪伴

  课间,在该校办公室、走廊上、操场等地方,随处可见师生互动的场景。语文教师苗笛的办公室里,几名学生正在和她讨论鲁迅作品。这种“课后沙龙”已经成为苗老师的日常。和学生交流不限于课堂45分钟,很多时候,最深入的思想碰撞发生在课后非正式的交谈中。在苗老师看来,现代教师角色已经发生了根本转变:“我们不再是知识的唯一权威,而是学生成长的引导者和陪伴者。我最珍惜的是与学生建立的那种信任关系。”

  这种信任关系在学校的“全员导师制”中得到了制度化体现。每位教师担任10-15名学生的导师,不仅关注学业,更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全面发展。

  学生小 A 曾经沉迷网络游戏,成绩一落千丈,与父母关系紧张。班主任王老师没有简单批评,而是先了解他为什么喜欢游戏。原来他在游戏中能够找到成就感和社会连接。于是王老师引导他将这种动力转移到编程学习上,现在他已经升入高校,是学校编程社团的骨干。教师的付出也换来了学生的真情回报。近期,王老师收到了小 A 同学的短信:“谢谢您没有放弃我,是您让我发现了自己的价值。”

  为了促进师生深度交流,学校推出了“师生共读一本书”、“师生共研一个项目、”“师生面对面就餐”等活动。物理老师戴芳、冯怡带领学生研究桥梁设计原理,用废弃的纸盒、包装袋、木板、铁丝等做出了很多逼真的桥梁模型,展示在教学楼大厅里。戴芳老师说:“最好的师生关系是相互成就的。我在指导学生过程中,经常被他们新颖的想法所启发,这促使我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和方法。”

  家校同心:从各自为营到协同共育

  

   外出研学

  

   百卌崇实,风华正茂。

  在学校会议室,一场关于"青春期亲子沟通"的工作坊正在进行,主讲人不是德育主任,不是班主任,而是学生的成长导师。他们相互交流,研讨班级家长课堂的具体课程,努力为家庭提供更科学、更精准的家庭教育指导。

  “我们意识到,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必须同向同行,才能形成育人合力。”家长王女士表示。她的女儿曾经因为学习压力大而产生焦虑情绪,在学校心理老师和家长的共同配合下,逐渐走出了困境。”那段经历让我意识到,只有家校真正携手,才能帮助孩子应对成长中的挑战。”

  崇实女中·茅以升中学的家校合作已经超越了传统意义上的“配合”,走向了深度“融合”。今年暑假开始,学校推出了“短信课堂、掌上指南”,每周五通过手机短信的形式分年级、定主题给予家庭及时的教育指导,让广大家长的手机短信平台成为家庭教育的支援库。

  近年来,家校关系的改善,亲子关系的和谐,直接促进了学生的健康发展。根据学校连续的跟踪调查,学生心理压力指数明显下降,学习动力和自我管理能力持续提升。

  小C同学的母亲开心地说:"以前我总是盯着孩子的分数,现在更关注她的全面成长。这种转变离不开学校的引导。如今我和女儿的关系更加融洽,家庭氛围也更轻松了。"

  

   文保单位

  

   活力学子

  内外贯通:从象牙塔到社会场的知行合一

  崇实女中的教育并未止步于校园的围墙。学校坚信,真正的教育必须引导学生将个人所学与广阔的社会相连接,在服务与实践中锤炼品格、认知世界、定义自我。这种“内与外”的贯通,为学生成长开辟了另一片广阔的天地。

  李果老师带领学生进行地理实景实践课,京畿路是从京畿岭广场切点至朝阳楼,长550米,路幅宽13米。近年来,随着西津渡文旅开发的带动,京畿路因保留较多民国建筑,如世界红卍字会江苏省会(镇江分会)旧址、大清邮政局镇江分局旧址以及吉庆里、瑞芝里等里弄和历史街区,成为热门旅游打卡地。镇江将京畿路纳入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计划,推动其成为“特色网红街巷”。京畿路服务业发展迅速,业态丰富,是开展服务业地理研学的理想场所。地理组围绕研学主题、驱动问题、研学任务、关联学科及核心素养、思想感悟、自绘地理草图等方面进行精心设计和准备。

  这是学校"本土情怀"社会实践课程的一部分。学生们围绕镇江的城市发展、文化保护、民生服务等真实议题,组成项目小组,深入社区、博物馆、企业乃至田间地头,进行调研并提出解决方案。他们的课题从“老街巷微改造"到"方言保护声档案”,从“社区老年人数字反哺”到“镇江运河水质调查”,充满了强烈的现实关怀。

  “知识不该是封闭的,学生更不能是‘圈养’的。"学校德育分管领导曹老师介绍,“我们希望通过这些项目,打破学科界限,让学生看到知识的实际应用价值,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与主人翁意识。当他们用自己的智慧为社会、为社区解决了一个小问题,那种成就感是任何考试满分都无法比拟的。”

  与此同时,学校的"生涯规划"教育则着眼于另一个维度的"向外贯通"——连接未来。学校充分利用校友、家长及社会资源,打造了"职业体验日"、"与校友对话"等活动。学生们得以走进医院、法院、实验室、新闻媒体,亲身体验职业环境;还能与各行各业的优秀校友面对面交流,聆听她们的成长故事与人生建议。

  王同学介绍到,至今记得在高一暑假跟着妈妈的一位校友医生查房、观摩手术、与患者交流。我不仅坚定了学医的志向,更深刻地理解了'医者仁心'的重量。那不是浪漫的想象,而是基于专业与责任的伟大操守。"

  

  精致手工 

  

   校园丽景

  面向未来:教育本质的回归与超越

  在教育变革风起云涌的时代,崇实女中·茅以升中学的实践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思考:什么样的教育才能真正适应未来挑战?

  “技术再进步,教育的核心始终是人的成长。”校长王飞认为,“我们追求的‘新’,不是追逐热点的表面创新,而是回归教育本质后的再出发。”这种理念体现在学校的各项改革中:课程设置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力,而非单纯的知识积累;评价体系不再唯分数论,而是采用多元成长档案;校园环境设计强调学习与生活的融合,营造支持性氛围。

  毕业生们用他们的发展验证了学校的教育成果。近年来,学校的学生不仅在高考中表现优异,更在大学和职场展现出强大的发展后劲。很多班主任介绍自己的毕业学生时,都非常自豪,介绍他们在大学担任学生干部或社团负责人,高中时段的能力培养,让孩子们到了大学,更有发展的空间。

  名誉校友茅以升先生的精神——"爱国、科学、奋斗、奉献",至今仍然是学校的核心文化基因。每年学校组织活动,引导学生重温老校友的故事;每年毕业典礼,毕业生们都会在茅以升雕像前宣誓,承诺将个人发展融入社会进步。

  “教育是面向未来的事业,但我们不能因为追逐未来而忘记为什么出发。”校党委书记丁大江说,“崇实女中·茅以升中学的特色就在于,我们既扎根于深厚的历史土壤,又勇敢地向未来敞开怀抱。”

  夕阳西下,校园渐渐安静下来。历史建筑与现代校舍在余晖中共同勾勒出和谐的天际线;办公室里,还有老师在与学生谈心;接待室里,几位家长正在与班主任交流孩子的情况。这些日常场景,凝聚着教育的真正力量——在传承中创新,在信任中成长,在合作中共赢。

  镇江崇实女子中学·茅以升中学的实践告诉我们:当一所学校能够平衡好"新"与"旧"的关系,“教”与“学”的互动,“家”与“校”的合作,“内”与“外”的贯通,它就能够跨越时代,培养出既扎根传统又面向未来的优秀人才。

  这或许正是这所百年老校,给予我们这个时代的最宝贵启示。

  通讯员  曹亮  王大才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万凌云

  校对  潘政

Kommentar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