摆脱恐惧、奴性、粗鄙,把孩子培养成乐观、开朗、有教养的现代人,是每一个父母最重要的使命。
凡事欲速则不达,教育孩子亦是如此,不能坚守初心则必定被功利化教育所裹挟,我们回头看看自己的孩子,是否变成了我们期望的样子?时代在变,但是教育的本质没有变,揠苗助长只是提前催促孩子成长,对孩子的成长并无多少益处。开启孩子的智慧,培养内在的品质这才是教育的本质,而不是攀比孩子谁掌握的技能多。
培养孩子独立人格
“今天,我们怎么做父母”,是一个世纪的命题,鲁迅先生曾在《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一文中提出“怎样改革家庭”。父母工作最基本的责任就是“一要保存生命,二要延续这生命,三要发展这生命(就是进化)”,但更核心的价值还在于要从原来的以父母为本位,向以孩子为本位转化。父母更多的是要理解孩子,如果不去理解,而是一味地对孩子提要求,那便是“蛮做”,肯定有损于孩子的成长。
不同的阶段与孩子相处的方式也有所不同,父母与孩子相处时,有时候需要以一种协商的态度去做孩子的“指导者”,而不是只做发号施令的命令者,在教育过程中,父母必须清楚地确立孩子成长的目标,孩子应该身体心灵都得到解放,成为一个“独立的人”。
摆脱恐惧、奴性、粗鄙,把孩子培养成乐观、开朗、积极、有教养的现代人,是我们每一个父母的重要使命。
培养孩子独立人格
鲁迅先生这样的命题也可以看作是一种生命的嘱托,对每一个为人父母的人一种恒久的价值提醒。为人父母者,也就是要不断地去回应自己这样的生命责任。
无论你面对的是什么样的孩子,你都没办法反悔或者“退货”,你找到上帝说,对不起,这个孩子生的不理想,你帮我把孩子收回去吧。显然这是不可能的,这是一次性给予你的,你只能接纳,不能更换,也很难调整,你只能去面对。
其实,去面对就是一种责任,选择做父母就意味着选择了人生最重要的投入。当父母就是一日为父、终身为父,一日为母、终身为母,你一辈子就是这个孩子的父亲,一辈子就是这个孩子的母亲。你一辈子就对他有伦理和道义上的责任,孩子小的时候,你疼爱他、抚育他、帮助他、扶持他,孩子大了以后,你还要关心他、帮助他,包括对他的担心,其实也会贯穿你的一生。
培养孩子独立人格
当父母的工作、生活、休闲与孩子的养育发生矛盾时,父母首先考虑的应该是孩子的“利益”,要尽可能努力地站在家庭一边,站在孩子一边。
实际上,也只有你站在孩子一边,你才可以成为一个父亲,你才可以成为一个母亲,你全身心地投入对孩子的养育,慢慢地就可以从你脸上看到更多的慈祥,从你脸上看到对生命的柔情。你对人生的很多思考,会因为一个孩子而改变,可以说,父母怀有对孩子一生的责任。
而这个责任,从孩子孕育伊始就一直伴随着我们,为人父母大概也是这个世上唯一不可退休、难以找人替代的工作。
编辑:李慧
一审:李慧
二审:汤世明
三审:王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