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fy、Trae和ClackyAI,这些Agentic AI企业如何在云上出海

评论 · 0 浏览

Agentic AI更接近于应用层,这也被视为中国AI企业更好的全球化机会。

  中国AI企业的两个共识:Agentic AI和出海,在中国香港的一场论坛上显露得淋漓尽致。

  在亚马逊云科技 TechFest 2025大会上,大语言模型应用开发平台Dify,字节跳动旗下AI编程助手Trae,AI Coding SaaS 初创企业ClackyAI齐聚,他们都在转向以Agentic AI为核心的能力构建,与此同时,出海也是他们的优先考虑事项。

  如何将自己的Agentic AI产品和能力,无缝输出到海外市场,这三家企业均选择了亚马逊云科技的出海网络。相较以往,云厂商不仅仍需要保持在安全合规、资源布局等方面的覆盖,还需要满足创业企业对于Agentic AI基础设施的一些新要求。

  

全球进入Agentic AI周期

  Agentic AI是大模型风暴的延续,从海外席卷到国内,不同的是,中国企业在大模型基础设施领域整体呈现追赶状态,但Agentic AI更接近于应用层,这也被视为中国AI企业更好的全球化机会。

  从海外市场近期动态看,硅谷那些极具远见的风险投资者,正纷纷重仓布局 “Agentic AI” 这一新兴理念 —— 在这一框架下,人工智能不再局限于单一的模型形态,而是进化成了具备感知能力、行动能力、清晰目标与协作素养的智能主体(Agent)。

  Sierra这样的AI智能体平台,即将完成3.5亿美元新一轮融资,估值将达到惊人的100亿美元,服务众多世界500强企业;生成式编码工具开发商Cognition AI在3月份完成数亿美元融资,投后估值升至40亿美元;更不用提OpenAI 最大的竞争对手之一、Claude 模型的开发商 Anthropic,已完成一轮高达 130 亿美元的 F 轮融资,投后估值达到惊人的1830亿美元。

  这些备受追捧的融资标的有一些共性,均处于智能体和AI编程的火热赛道中,譬如Anthropic在5月推出的编程辅助工具 Claude Code,已创造了超过 5 亿美元的年化收入,使用量在短短三个月内增长了 10 倍以上,不少开发者甚至放弃了另一个热门产品Cursor。

  再看中国市场,相对来说具有一定滞后性,咨询机构IDC表示,Q1时,市场仍处"大模型应用"与"Agent"概念混淆的探索期,技术路径与商业化模式均不清晰;至Q3,市场已通过三方面核心变化实现质变。

  定义标准趋于统一,"认知泛化、行动闭环、记忆进化"三维能力框架成为行业共识,明确AI Agent需自主完成复杂任务拆解与执行,与仅响应单一指令的传统大模型应用形成区分。同时技术架构走向成熟,"基础模型-开发平台-应用服务"三层体系支撑成本优化与规模化落地;市场规模爆发式增长。

  预计2025年企业级市场规模约190亿元,2025—2028年复合增长率超110%,金融、制造、零售成为核心落地场景,市场从试点探索转向规模化复制。

  IDC中国高级分析师杨雯表示:"中国AI Agent市场的爆发不是技术泡沫的膨胀,工业化能力的形成才是规模化落地的前提,这让AI Agent从'锦上添花的工具'变成'重构业务逻辑的基础设施'。真正的壁垒不在单点技术,而在跨层协同能力,谁能平衡标准化架构与垂直场景的定制化需求,谁就能主导企业从'流程自动化'到'智能决策重构'的下一阶段革命。"

中国Agentic AI企业,如何看待海外市场

  Dify 是一个发布于 2023 年的大语言模型应用开发平台,在两年间已经成为全球认可的开源领导者,GitHub Star 数量突破 11 万,位列全球开源项目前 100 名,是增长最快的 LLM 工具类项目之一。

  其产品涵盖从 Agent 构建到 AI Workflow 编排、RAG 检索、模型管理等核心技术栈,助力开发者快速实现 AI 应用落地。Dify 亚太区总监黄炜锵表示,国内或者说我们接触较多的互联网企业,很多新兴企业的行动力很强,遇到问题通常会自行解决,我们的早期客户大多来自中国内地和日本。

  在中国香港、中国台湾以及新加坡地区,企业往往更倾向于先确认两件事:第一,该方案是否真的适用于其用户场景;第二,它是否符合企业的合规与安全要求。这些企业会完成全面的调研,确认可行后,才会推进相关的POC和应用,整体的推进路径有所不同。

  “在中国香港和中国台湾,我的工作更集中在安全合规相关事务以及用户案例的应用上。而在国内,我也接触过一些南方地区(包括深圳大湾区)的客户,他们通常会进行深入的技术交流,在确认技术方案能够解决问题后,便会直接采用。这就是区域间的差异。”他说。

  Dify与亚马逊云科技的合作主要涉及两方面。首先,作为一家初创企业,Dify基于亚马逊云科技搭建了一个SaaS平台——Dify.AI SaaS版,目前该版本已承载上百万个应用。此外Dify 将整个架构封装为Dify Enterprise版本,并发布到亚马逊云科技的Marketplace上,为企业客户提供高扩展性、安全可靠的Dify解决方案。

  CLACKYAI 是一家专注于构建云端 AI 开发环境(CDE)的 AI Coding SaaS 初创企业,成立于 2024 年 5 月,面向海外开发者和企业用户,公司获红杉资本等投资机构支持。

  Dify和ClackyAI都是亚马逊云科技创业加速器第二期的参与企业,通过加速器的支持,AI企业有机会深入接触来自不同行业的大量真实生成式AI应用场景和客户需求,也更系统地了解了全球各地在法律法规和合规要求方面的差异。亚马逊云科技提供的基础设施与技术服务,在保障数据安全与全球合规的基础上,显著提升了部署效率并优化了成本结构。

  

  图片系AI生成

  CLACKYAI CEO 李亚飞认为,当前 AI Coding 正在经历范式转变,逐渐分化为两大技术路径——一是传统本地 IDE 开发,交付代码本身;二是基于云原生架构构建的 AI 原生开发环境(CDE)。Clacky AI 选择并深耕后者,打造面向未来的编程基础设施,推动软件开发从“人工主导”向“AI 自主协同”演进。

  面向普通用户市场,AI编程还有很多“最后一公里”的工作要做。这些“又苦又累”的基础环节,大公司通常不愿涉足,比如登录、支付、模型调用、循环等。为了让普通用户能更好地使用AI编程,AI编程公司需要重新设计许多基础设施组件,这需要一个具备丰富软件交付经验的团队。

  Clacky AI 利用亚马逊云科技多项产品构建了 AI 原生的全流程 Agentic CDE,覆盖从原型开发、代码生成、调试优化到持续集成、部署上线的完整软件生命周期,突破了传统 IDE 仅聚焦编码前端的局限。

  Clacky AI 不仅支持从 0 到 1 的快速验证,更能支撑从 1 到N 的复杂项目迭代,真正实现“开发即生产”,显著提升开发效率与团队协作能力。未来,公司计划打造面向大规模生产的下一代云原生 AI 编程基础设施,充分释放云端算力与 Agent 协同的潜力,重新定义 AI 时代的软件开发范式。

  "如果没有亚马逊云科技的基础设施支持,我们这类产品是不可能开发出来的。初创公司没有足够的资源去独立构建整个底层基础设施。在使用CDE时,我们还需要一套分布式共享存储系统。即使是亚马逊云科技,也只能满足我们约70%的需求,相当于打好了地基;剩下的30%需要我们自己构建。”

  “例如我们独有的写时拷贝技术,我们为此投入了两年时间进行技术攻关。再往上,例如计算层,当前的基础设施也无法完全满足所有需求。例如,它能支持在一台高性能机器上分离出隔离性良好的云电脑,但如果一个应用需要爬取YouTube等内容,其IP地址不能被多人共享,这就需要更复杂的IP管理,比如可能需要调度一台位于英国的机器去访问,再将数据传回位于香港的主环境。这些基础设施在过去是不存在的,因为它们是为让Agent能够更自由地调度互联网资源而设计的。”李亚飞说。

  字节跳动旗下AI助手Trae在海外拓展中也使用了亚马逊云科技的海外基础设施,新的模型在亚马逊云科技上线后,Trae也会第一时间适配并测试效果,在全球不同地区也针对性部署了安全合规方案。

  李亚飞认为,市场存在非常多的细分行业和场景。例如B2B电商领域,就包含许多具体的场景需求。这些领域都非常垂直,还有很多know-how需求,在长期内会有许多小型垂直产品发展,CLACKYAI目标是打造几个主流产品,来满足这些细分市场的需求。

  对于海外市场,李亚飞表示,在软件和技术领域,美国长期以来处于引领地位。然而在中国的许多领域,我们已经实现反超并建立了一定优势。在软件基础设施领域,中国与世界的差距并不会太大。全球消费者并不关心产品的来源地,只要产品性能最佳、品质最高,就会选择购买。选择海外市场,是因为它代表着该领域的顶尖水平。做任何事情都应从最高标准、最顶级的需求出发。因此CLACKYAI决定首先满足最顶层的需求,再向下沉市场发展。(本文首发于钛媒体APP,作者 | 张帅,编辑 | 盖虹达)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