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清华旗号办班,教育岂能包装?

评论 · 7 浏览

本文转自:东莞日报郑伟华/漫画新闻:据北京日报客户端8月29日消息,今年7月,北京市市场监管综合执法总队在日常检查中发现,某名称中含有“清大”的教育科技公司采用多种手段,将自己“包装”成为具有清华大学

  本文转自:东莞日报

   郑伟华/漫画

  新闻:据北京日报客户端8月29日消息,今年7月,北京市市场监管综合执法总队在日常检查中发现,某名称中含有“清大”的教育科技公司采用多种手段,将自己“包装”成为具有清华大学背景、与清华大学关系密切的单位,面向社会开办“高端”“总裁研修班”,收取高额费用,使参训学员权益受损。北京市市场监管局依法对其作出罚款10万元的行政处罚决定。

  同日,北京市市场监管部门提醒消费者,互联网平台上“蹭名校”“傍名校”开展培训活动的广告宣传、信息资讯屡见不鲜。在选择参加培训等活动时,一定要擦亮双眼,警惕培训机构“碰瓷”名校行为,特别是涉及名校的培训活动,要认真核实培训机构的办学资质,切勿“望文生义”,以免陷入不法经营者的层层套路。

  评论:当下,许多人将名校视为成功的“捷径”。企业青睐名校毕业生,个人以名校经历为荣,甚至许多教育培训机构也利用人们对名校的崇拜心理,通过模糊宣传、暗示关联等方式吸引生源。名校固然代表优质教育资源,但盲目追求名校光环,忽视实际能力培养,无异于舍本逐末。真正的竞争力,来源于扎实的知识储备、持续的学习能力和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真功夫。

  教育的核心是育人成才,而非贴标炒作。要彻底整治借名校之名行骗的现象,需要各方联手,监管部门应当建立更加严格的命名审核机制,防止企业名称中滥用高校名称或近似名称。同时,应加强广告宣传内容的真实性审查,对虚假宣传行为采取“零容忍”态度,并依法提高罚款标准,让违法者付出应有代价。

  此外,消费者也需增强辨别能力,在选择课程时多方核实机构背景,避免因盲目追求“名校光环”而落入营销陷阱。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消费,学子们应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和持续成长的动力,认识到真才实学才是硬道理,而不是沉迷于对名校符号的虚幻追逐。只有各方共同努力,才能维护教育市场的清朗环境,让教育回归本质。

  记者 刘瀚擎/文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