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小时做1个产品:解决“今晚吃什么”的千古难题

评论 · 10 浏览

“今晚吃什么”不是一个无聊的问题,而是一个高频、真实、复杂的用户场景。当我们用产品思维去拆解它,会发现这背后藏着需求识别、流程设计、价值锚点与协同机制的全套方法论。本文将以“吃饭决策”为切口,

  “今晚吃什么”不是一个无聊的问题,而是一个高频、真实、复杂的用户场景。当我们用产品思维去拆解它,会发现这背后藏着需求识别、流程设计、价值锚点与协同机制的全套方法论。本文将以“吃饭决策”为切口,带你用1小时构建一个可落地的产品雏形,重新理解“从场景出发”的产品设计逻辑。

  

一、创意的起源——解决现代食客的困境

1. 在无限菜单世界中的“决策疲劳”

  在信息爆炸的餐饮世界里,过多的选择反而成为一种负担。这种现象被称为“选择超载”:

  即当选项过多时,人们会感到不知所措,决策过程变得困难,最终导致满意度下降甚至放弃决策。

  有个在2000年进行的消费心理学的“果酱实验”

  他们在超市设置了两个果酱试吃摊位,一个提供24种不同口味的果酱,另一个提供6种口味的果酱。实验结果显示,24种口味的摊位吸引了60%的顾客来试吃,但最终只有3%的试吃者购买了产品。而6种口味的摊位虽然只有40%的顾客停留试吃,购买率却高达30%。

  这个实验清晰地表明,更多的选择并不总能带来更好的结果。对于今天的食客而言,面对外卖平台上成百上千的餐厅和菜品,这种“超载的选择”尤为突出。

  另一位改变世界的人也同样发觉因选择超载而出现的的决策损耗:

  苹果公司创始人史蒂夫·乔布斯的“行头”——万年不变的黑色高领衫、蓝色牛仔裤和新百伦运动鞋。正是为了对抗我们每一个人都会遇到的这个隐形敌人。这并非时尚宣言,而是一个精心策划的“偷懒”大法。想象一下,你就是乔布斯,每天都要为苹果公司做出上千个足以改变世界的决定。这时候,你真的还有心思站在衣柜前,为今天该穿灰色T恤还是蓝色T恤而纠结吗?乔布斯的答案是:绝不。他干脆把穿衣服这件事变成了“固定套餐”,好把宝贵的脑力全部省下来,用在真正重要的事情上。

  通过将着装变为一个无需思考的固定选项,乔布斯得以将决策精力、认知资源优先分配给真正重要的事情上。

  

  他的策略也精准地指向了“决策疲劳”(Decision Fatigue)这一心理学概念。

  你可以把我们的决策能力想象成一块肌肉。从早上决定要不要再赖五分钟床,到中午纠结点哪家外卖,再到晚上从无数部电影里挑一部来看,我们每天都在不知不觉中做着成千上万次“精神举重”。等到一天结束,这块“决策肌肉”早就筋疲力尽了。这时,我们的大脑为了省电,就会自动切换到“节能模式”,开始走捷径——要么干脆撂挑子不选了,要么就选那个最不费脑子的选项。

  这就是为什么在辛苦工作一天后,我们更容易在超市结账时冲动购买巧克力,或者面对装满食材的冰箱,却感觉精疲力竭,最终选择点一份并不健康的外卖。

  这款微信小程序的设计初衷,正是为了精准地应对这两个核心痛点:

  1. 通过用户的口味偏好来生成与抽取的推荐菜,直接对抗“选择超载”
  2. 而美食记忆卡片的随机抽取功能,则在用户处于“决策疲劳”状态时,为其提供一个无需思考、值得信赖的选项。

  这种设计不仅解决了功能层面的需求,更深层次地,它为用户提供了宝贵的认知解脱和心理慰藉。

2. 定义目标用户:为犹豫不决的食客绘制画像

  作为AI产品经理 构建详细的用户画像是产品开发的第一步,有效的用户画像能方便深入地挖掘了用户的真实渴望、目标、以及让他们头疼的烦恼,从而指导产品设计的每一个细节 。

  基于本小程序的核心功能,可以构建出两个代表性的用户画像:

  画像A:“小美”——忙碌的职场人背景: 25至35岁的都市白领,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

  核心痛点: 经过一天高强度的脑力劳动后,晚餐时间面临严重的决策疲劳。她没有精力再去浏览繁杂的菜单,对比评价。

  核心目标: 快速、便捷地找到一份高质量、符合自己口味的晚餐,从而节省宝贵的时间和精力。

  使用场景: 在下班途中或回到家中,小美会打开小程序,期望应用能直接告诉她“今晚该吃什么”。她会高度依赖“AI推荐菜品”功能,或者在更疲惫的时候,直接使用“从我的最爱中随机选一个”功能,将决策权完全交给系统。

  画像B:“小帅”——美食探险家背景: 对美食充满热情,喜欢探索新的餐厅和菜系,乐于记录和分享自己的美食体验 。

  核心痛点: 常常忘记曾经吃过的某道惊艳菜品出自哪家餐厅,或者记不起朋友推荐过的好去处。社交媒体上收藏的美食信息杂乱无章,难以整理和查找。

  核心目标: 系统地整理和珍藏自己的美食足迹,建立一个私人的、可信赖的美食数据库,并能随时从中发现灵感。

  使用场景: 每当在一家新餐厅品尝到美味的菜肴时,亚历克斯会立即使用“美食记忆卡片”功能,上传照片、标记定位、写下品尝心得和评分。当不知道吃什么但又有探索欲望时,他会浏览自己的美食地图,重温那些美好的味觉记忆。

  

  这两个画像看似代表了两种不同的用户类型,但实际上,它们更精确地描绘了同一个用户在不同心理状态下的需求:一个用户完全可能在周六晚上扮演“探险小帅”,兴致勃勃地为一顿新发现的晚餐创建精美的记忆卡片而在一个疲惫的周二晚上,又变成“牛马小美”,只希望能一键解决“吃什么”的难题。

  这款小程序真正的力量在于,它通过双重功能服务于同一个用户的两种核心心境,从而深度融入用户的日常生活,极大地增强了产品的粘性和不可替代性。

二、从概念到现实的0代码之旅

1.“Vibe Coding”:一种新的开发范式

  在这次小程序的开发旅程中,我亲身体验了一种正在席卷科技圈的新玩法——“Vibe Coding”。这个词由AI大神Andrej Karpathy在2025年初提出后迅速走红,它的核心思想听起来就像科幻小说:你不再是逐行敲代码的“码农”,而是像个导演一样,用日常语言和AI“聊天”,指挥它为你构建、修改甚至调试整个应用。

  在实际操作中,“Vibe Coding”大致可以分为两种流派:

  1. “纯粹派”:这是一种近乎信仰的玩法。你完全信任AI,把你的想法告诉它,然后直接运行结果,甚至可以“假装代码根本不存在”。这种方式追求极致的速度,最适合用来快速验证一个新点子,或者搞一个周末就能上线的小项目(当然这也是未来AI的趋势)。
  2. “务实派”:这是这个理念在专业领域的落地方式。在这里,AI不再是魔法黑盒,而是一个能力超强的专属“程序员”。你依然是项目的主导者,负责提出构想、下达指令,但最关键的是,你需要亲自审查、测试并理解AI生成的每一段代码,为最终的产品质量负全责。

  这次美食小程序的开发,我走的正是“务实派”的路线。我的工作流更像是一种混合模式:我主力使用 Cursor、Kiro、Qoder这些专为AI协作设计的IDE(集成开发环境),将“Vibe Coding”的对话式理念付诸实践。

  整个过程就像这样:我不需要从零开始敲代码,而是直接在Cursor里用自然语言向AI下达指令,比如“帮我创建一个用户登录表单”或“设计一个可以上传图片和定位的卡片界面”。AI会迅速生成对应的代码和功能模块。我的工作,则更像一个产品总监,负责对这些模块进行测试、提出修改意见(“这里的按钮颜色换一下”、“增加一个评分功能”),然后通过微信开发者工具进行:反馈出现问题、最终的整合、调试和发布

  这种“Cursor + 微信开发者工具”的组合拳,既享受了“Vibe Coding”带来的惊人速度,又保证了最终产品在微信生态下的稳定和合规,可以说是给“独立开发者”进行应用创造的一条高效捷径。

2. 分步构建流程

  以下步骤融合了无代码开发的原则与“vibe coding”的新兴实践:

  这种混合方法的核心在于,在一个可视化的结构化环境中,通过自然语言指令引导AI助手,从而将重点放在期望的成果上,而非底层代码的实现细节

  2.1. IDE工具的选择:

  项目的第一步是进行战略性的平台选择。在评估阶段,开发者考察了多个支持AI插件和可视化工作流的无代码AI集成开发环境(IDE),例如Cusor、Kiro、Bubble、Zion等平台。选择的关键标准包括开发的敏捷性、成本效益和技术可及性。在此你可以认识 到无代码平台能够将开发时间缩短高达90%,同时显著降低成本,这对于个人项目或初创企业至关重要。

  2.2. 使用Gemini构建我们的“蓝图”:

  在决定了以上的项目推进方式、确定小程序的形态后,我没有马上开始胡乱的尝试使用单一的话交给AIIDE。我首先打开了Gemini2.5pro,作为拥有强大的长文本输出的热门AI,他拥有制定规则,以及指明规程驱动的能力。我做的不是告诉它具体怎么做,而是像产品经理一样,向它描述我的高阶目标:“我想做一个美食小程序,有两个核心功能……” ,我需要Gemini不是去直接生成一堆代码,而是像一个经验丰富的架构师,帮我把这个模糊的想法拆解成了一份清晰的项目工作流程,包括用户故事、技术设计和具体的开发任务清单。这一步至关重要,它为整个项目搭建了稳固的骨架,避免了后面天马行空的开发导致项目失控。

  

  2.3. 名为AI IDE的产品“施工队”:

  接着就把这些具体的开发任务交给了Kiro&Qoder。这就像是把施工图交给了施工队,我只需要看着一个小程序的基本的雏形被快速搭建起来。也让我真切地感受到,想法和现实之间的距离可以如此之近。我也推荐你快速尝试起来,相信你也会在一步步的开发中你也会像我一样大喊WOC!!

  

  “毛坯房”有了,但它在真实世界里到底长什么样?我立刻借助微信开发者工具,在手机上预览了小程序的实际效果。很多在电脑屏幕上看起来不错的设计,在手机上可能会完全是另一回事。通过预览,我能直观地感受到按钮大小、字体间距和整体流程是否顺畅。

  

  2.4. 和AI“聊”出来的“精装修”:

  这是整个开发过程中最核心的一环。需要进入了一个和AI反复“对话”的迭代过程。此处我选择的是Claude 4,他同时拥有着强大的代码能力与视觉理解能力,得以我使用“自然语言+截图反馈”就能完成整个过程的开发。但同时整个开发步骤最难熬的就是在这里,需要不断的等待AI给予你的反馈:

  整个开发过程中本质上只用进行的两步操作:–提需求: 我会用大白话告诉AI我的目标,比如“我需要一个定位功能,让用户可以标记餐厅位置”。

  –截图反馈: 比如当AI生成初步方案后,如果我觉得UI不好看或者功能不完善,我会直接截一张图,在图上圈圈画画,告诉它:“这个按钮太靠左了,往右移一点”、“我希望图标是这种简约风格的”。

  就这样,通过“文字指令 + 视觉反馈”的循环,我一步步地从优化UI视觉、按钮布局,并增加了像“每个用户的卡片数据需要独立存储在云端”这样复杂的后端逻辑。

  2.5. 构建中的常见问题:

  在这里,我来详细拆解一下大家可能好奇的几个技术细节,看看它们在无代码世界里是如何实现的:

  1)功能一中因为模型幻觉导致推荐菜与口味偏好(文本内容混乱)不匹配怎么解决?

  这是个很典型的在AI生成数据类内容的过程中很常见的问题,一般使用两个方法即可解决:

  1.让模型【自查】,在合适的时间让模型自我检查已有的代码、功能实现,是否有错误。2.让模型【穷举】,让模型把所有检索到并放在代码中的标签全部呈现,进行人工验核保证完全的准确性。

  

  2)卡片的数据模型是怎么设计的?

  把它当做成一个Excel表格。只需要列出我的卡片里包含的信息即可:在无代码平台上,我只需要像创建表格一样,定义好这些“列名”和它们的数据类型就行了。

  

  3)定位功能是怎么集成的?

  这部分完全体现了AI IDE的智能。我不用去写一行代码,而是直接告诉AI:“我需要一个定位功能,点击按钮后,要能获取用户当前的经纬度,并自动调用微信的地图接口,让用户能从附近的地点列表里选择准确的餐厅名称。”

  AI理解了这个需求后,自主完成了两件事:

  第一,它生成了调用设备GPS获取经纬度的函数。

  第二,它自动集成了微信的位置服务API,将经纬度转换成可供用户选择的具体地点列表。

  我所做的,只是等待AI的生成结束后在微信开发者工具中点击刷新,测试即可。

  4)上线前需要测试些什么?

  —功能测试,确保每个按钮都能点、每个流程都能走通,比如AI推荐的逻辑对不对,卡片能不能成功保存。

  —用户界面测试,就是在不同尺寸的手机上看看布局会不会乱掉,文字会不会显示不全。

  2.6. 为用户数据安个“家”

  当小程序的功能基本完善后,我需要解决一个关键问题:用户的“美食记忆卡片”存放在哪里?

  为此,我通过腾讯云申请了云端数据库服务。这一步确保了每个用户的数据都能被安全、独立地存储,也为小程序未来的扩展打下了基础。

  

  所有功能都可以借助微信开发者工具进行最后的真机预览和调试,确保在真实的微信环境里一切正常。确保稳定运行后,在AI IDE里完成最终的功能封版。然后,将AI IDE生成的代码包导入进入上传填写版本信息,提交给微信团队进行审核,剩余的只需要交给时间。

三、最终成品效果

  

四、结语

  从一个生活中的小烦恼出发,到一个功能完备的AI小程序的诞生,我没有写一行代码,却站在产品经理的视角完成了一次完整的创造之旅。

  这段经历让我坚信,在今天,创造不再是少数技术精英的专利。每一个有洞察力、有想法的普通人,在这个AI赋能的新时代真的能做到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我们的工作将只聚焦在产品之上:

  • 定目标: 搞清楚用户到底想要什么。
  • 找帮手: 在众多AI工具里,挑选最合适的“AI员工”。
  • 下指令: 通过简单的配置和逻辑设计,告诉AI该做什么。
  • 总协调: 把AI推荐、数据存储、用户界面这几个模块完美地组合在一起,确保用户体验流畅 。

  关注点从“怎么实现”,变成了“实现什么”以及“如何组织资源去实现”。去真正管理一个由AI组成的无形团队

  借助越来越强大的工具,将AI视为最得力的伙伴,快速将创意变为现实。这正是这场技术革命最激动人心的地方——创造的力量,正交到我们每个人的手中。

  本文由 @四吉在这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Pixabay,基于CC0协议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