唤醒孩子“自驱力”,最有效的方法:不是奖励,是为孩子庆祝胜利

Kommentarer · 24 Visninger

01 儿子今年11岁,上小学五年级。因为他学习的事儿,我头发都快愁白了。 懒散厌学,不专注,三分钟热度,习惯性放弃..... 我就不明白了,这么点小学的内容,怎么对他来说比登天还难! 低年级时,上课难度较低,只

  01

  儿子今年11岁,上小学五年级。因为他学习的事儿,我头发都快愁白了。

  懒散厌学,不专注,三分钟热度,习惯性放弃.....

  我就不明白了,这么点小学的内容,怎么对他来说比登天还难!

  低年级时,上课难度较低,只要孩子认真听话,每天完成作业,成绩都相差不大。

  但上了四年级后,随着学习难度提升,作业量也增加了,儿子的问题就变得非常扎眼。

  每天回家,他都磨磨蹭蹭的不爱写作业,需要我三催四吼,才不情不愿的坐下来:

  背课文,没耐心,几段的内容,我在旁边听都听会了,他还磕磕绊绊,一脸委屈。

  做数学题,更是要了命了。遇到不会的题,就说我不会,等着你给他讲。

  昨天刚讲过的题,今天稍微改个形式遇到,又不会了。

  气的我火冒三丈:“昨天不是刚给你讲过吗?你有没有用心听?猪脑子吗!”

  说白了,就是逃避畏难,不愿意动脑思考。

  眼看责骂批评都没用,我开始换种方式,用他想要的东西去奖励:

  只要你这次数学考到98分,妈妈就带你去游乐场玩一天。

  语文考满分,就给你买乐高。

  一开始,儿子兴致勃勃,热血沸腾,发誓一定要好好学习,拿到奖励。

  晚上也确实学的格外认真,志在必得。

  可用不了两天,就又泄了劲儿,张嘴闭嘴都是“太难了,我考不到,我不要了”。

  我听了,又气愤,又心疼!

  现在还是小学,他就这么退缩畏难,到了初中,学习更难,这孩子可怎么办!

  02

  为什么责骂和奖励,都不能激励儿子坚持不懈?

  带着这样的疑问,我开始关注家庭教育的相关内容,看文章案例,听专家直播.....在不断的学习中,一个教育专家的视频让我眼前一亮!

  他在视频中解读:

  想要激发孩子的内在动力,变得自觉自律,发自内心愿意坚持、努力。

  家长真正应该做的,是懂得为孩子庆祝!

  为什么“庆祝胜利”对厌学、畏难的孩子特别有效?

  因为,消极和厌学的孩子,往往陷入了一种“失败者自我认知”的循环中。

  他们不是不想成功,而是害怕再次失败和失望。

  大脑在成功时会释放多巴胺,产生愉悦感并强化相关行为。

  通过创造并庆祝小胜利,我们实际上是在帮助孩子的大脑重新建立“努力→成功→愉悦”的良性循环。

  也就是说,通过“庆祝”胜利,来激发孩子进取心,是重建信心的重要途径。

  庆祝的核心不是奖励成绩,而是重塑孩子的自我认知。

  这不仅是能打破当前消极循环、重新激发孩子内心动力的方法;

  也避开了直接对抗学习问题、破坏亲子关系,转而构建积极的情感体验。

  而传统的奖励和惩罚,在某种程度上都是一样的,对于孩子而言,更像是一种交易——做的好,就奖励;做错了,就惩罚。

  在这种交易体系里,孩子的努力就变成了一种成本。

  我也终于醒悟,为什么责骂、奖励统统无效,因为奖惩的方式,主角是父母,而庆祝的主角才是孩子。

  明白了这个道理,我开始调整教育方式,通过三个步骤,有效设计并庆祝胜利,终于让儿子从三分钟热度,蜕变成坚持努力!

  03

  1、我们家长自己,要重新定义——什么是“胜利”

  对于消极不自信的孩子,胜利需要被重新定义。

  实际上,真正的胜利并不是考试分数,而是任何正向的行为改变。

  传统意义上,只有当孩子取得了好成绩,考了高分时,家长才觉得这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

  但对于孩子而言,有进步、有成长,就是胜利。

  比如:

  专注学了30分钟、弄懂了一道错题;

  今天准时坐在书桌前了;

  抱怨减少了;

  多尝试了一次。

  这些都是孩子值得庆祝的胜利。

  作为家长,我们得先帮他们找到“显微镜下的胜利”——今天虽然抱怨却还是打开了书本,这种微小突破才最值得强化。

  胜利的标准必须具体、可观察、可实现,且完全在孩子控制范围内。

  重点不是事情大小,而是让孩子感受到“我还能做到些事”的瞬间。

  当家长真心为孩子的尝试和成长喝彩,每次庆祝都能感受到家庭是一股力量。

  2、看见孩子的付出,可以针对性设计不同级别的庆祝体系

  不同大小的胜利,需要不同级别的认可。

  微型胜利,每天都可以发生:

  主动打开课本;完成一个小任务;遇到难题没有立即放弃。

  庆祝方式的也很简单,一个击掌、一句具体赞美:

  我注意到你今天虽然累了,但还是坚持了15分钟,这很不容易。

  中型胜利,每周可以达成的:

  连续三天完成每日小目标;主动询问一个学习问题;某科作业评价有进步。

  庆祝的方式可以是孩子选择喜欢的晚餐、陪他看想看的电影、延长30分钟游戏时间等等。

  重大突破,阶段性的胜利,如:

  主动制定学习计划;考试成绩哪怕提高几分;老师反馈有进步。

  庆祝方式就可以有仪式感一些,可以开启一次家庭特别活动,在登山到达山顶吼,露营的海风下,或者吃一顿自助大。

  跟孩子一起碰个杯,告诉他,我们完成了阶段性的胜利,今天庆祝一下,恭喜儿子。

  这种时刻,充满饱满、幸福的感觉,不仅会调动起孩子内心深处的激情,也会永远留存在他的记忆里。

  3、在为孩子庆祝的过程中,家长往往会碰到两个难点,分享2个有效的庆祝技巧

  首先,是孩子根本不愿尝试,哪来的胜利?

  当孩子完全没有行动时,我们可以先为他庆祝“非学习胜利”。

  如按时起床、保持书桌整洁、甚至只是情绪比前几天平稳,都可以。

  目的是,打破全无正向反馈的僵局,从振奋情绪中,唤醒孩子求好的行动力。

  几天之后你就会发现,孩子的动力,从日常慢慢转移到了学习上,因为获得了正反馈,人会天然生发出做事的力量。

  当出现反复和挫折时,也可以告诉孩子:

  进步本来就不是直线上升的,就像学走路会跌倒一样。但你还愿意尝试了,这份韧性值得庆祝!

  家长可以记住以下几个要点,更能把握有效的庆祝技巧:

  立即性:发现进步立即认可,不要等待;

  具体性:不说“真棒”,而是“你刚才专注解题的样子很认真”;

  真诚性:真心为孩子的努力高兴,而非机械执行;

  过程导向:重点庆祝努力过程而非结果——“我欣赏你尝试新方法的态度”。

  其次,是家长容易把“庆祝”变成变相施压。

  家长要注意,庆祝时必须真诚,不能带着“下次要更好”的潜台词。

  其实孩子都很聪明,一旦发现你的庆祝,是为了提要求,效果会适得其反。

  要做到这一点,最关键的,就是不要提前告知孩子!

  比如:你养成了某个习惯,我们就如何如何庆祝。

  这不叫庆祝,这其实是变形的奖励,危害更大。

  因为做一件事情,本来失败率就比成功率要高,需要孩子付出努力,克服困难。

  提前告知后孩子会发现,自己要达到父母设定的目标,需要承受很多次挫败。

  孩子在巨大的压力下,最后又没完成,无异于给他增加了很大的毒性压力,反而消磨了他的斗志。

  我们的目标,是要真正为当下这一刻高兴。

  所以,不要提前告知孩子,达到什么目标才能庆祝,会如何庆祝。

  而是试探着进行,这样孩子没有完成的部分,也没什么压力。

  但是完成的,我们就为他好好庆祝,孩子就会感到很幸福。

  我这样做了大概一个月左右,就发现孩子有了明显的变化。

  他对学习的抵触情绪显著降低,开始自我认可微小进步,并逐渐愿意尝试更具挑战的任务。

  现在儿子几乎跟之前判若两人!

  以前,他畏难逃避,宁可挨骂也畏缩不前,三分钟热度,挫败感满满。

  但现在,他尝到了努力的甜头,已经进入到了属于他的正向循环。

  应该做的事,他变得更加自觉,想做的事,也充满坚持,不懈用功。

  校对 庄武

Kommentar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