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需要这样的教育家 】王越:把“教书育人”这门学问研究得通透

تبصرے · 71 مناظر

王越 北京理工大学供图 你能想到吗?面前这位93岁高龄、目光依旧灼灼有神的老者,竟是一位“领潮流之先”的“直播授课达人”! 4年前的春季学期刚刚开始,一门新开的网络课程令北京理工大学学生们激动不已:89岁

  

  王越 北京理工大学供图

  你能想到吗?面前这位93岁高龄、目光依旧灼灼有神的老者,竟是一位“领潮流之先”的“直播授课达人”!

  4年前的春季学期刚刚开始,一门新开的网络课程令北京理工大学学生们激动不已:89岁的两院院士首度开播授课,视野宏阔、内容厚实、娓娓道来,把一门高深的“系统理论与人工系统设计学”讲得浅显易懂、妙趣横生。

  “连爸妈都被吸引住了,真是受益匪浅!”“这样的课堂,谁能不爱?”“老先生知识渊博,又和蔼可亲!”……直播间留言区的评论一条接一条,课程快结束时,很多人意犹未尽地预约了“下一场”。

  “老同志也要跟上新潮流。用好网络优势为学生提供更多知识养分,这是一名教师应该尝试的。”老人笑言。

  这位老人,就是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理工大学原校长,战略科学家、工程教育家,雷达与通迅系统专家——王越。

  王越,1932年4月出生于江苏镇江。幼年时恰逢抗战岁月,漫天烽火中,最令他振奋的,就是通过一台短波收音机得知的日本在太平洋战场节节败退的消息。自此,他心中种下了无线电强国的种子。高中毕业时,本可报考21个大学专业志愿,但他义无反顾地把无线电专业作为唯一选择,成功考取大连大学工学院电讯系。

  此后,他在科研长路上不断攻坚克难:长期从事火控雷达系统、信息系统及其安全对抗领域研究工作,领导我国军用信息技术白手起家、走向前沿,研制“中国第一台火控雷达301系统”,接连创造多项中国乃至世界第一,多次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全国科学大会奖等殊荣……

  1993年,中国教育体制改革大幕开启,王越接到一纸任命,出任北京理工大学校长。

  此时,王越在兵器工业部一所研究所任所长已20余年,科研事业发展成果丰硕、前景可期。很多人劝他,不要离开熟悉的工作环境。

  然而,他坚决服从组织安排:“为国家培养人才是义不容辞的使命,绝不能推脱!”

  自此,王越再也不曾离开三尺讲台。一边治校,一边治学,一边培养学生,他以对待科研的“钻劲”与韧劲,把“教书育人”这门大学问研究得通透洞明。

  如何为国家培养优秀且适用的人才?这是王越“履新”后日夜思考的问题。他此后的一系列创举,都是为此而展开——

  着眼国家发展对信息安全的迫切需要,在全国率先开设“信息对抗技术”专业,白手起家组建团队、编写教材、研究教法、培育师资……全心筹备两年,该专业顺利招生;

  聚焦国家建设对高端战略人才的需求,提出在机械、信息等优势专业开设工科实验班,实施人才培养改革,为我国高校工程人才培养探索了方向;

  秉持“致知在格物,实践出真知,要将基础知识和实践结合起来”的理念,从1994年起致力于推动“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工作。如今,该赛事发展成为700余所院校参加的全国性赛事,以赛促教、以赛促学蔚然成风……

  在他心里,有全校发展的“大棋盘”,也有传道授业的“小讲台”。

  “给学生上课在我这里排第一位。只要有课,我会推掉所有其他安排!”王越认为,“大学时期是学生认识客观规律、体会科学过程的重要时期,无论是对他们的人生理念还是学习能力的塑造来说,都非常重要。因此,教师必须全心投入。”

  博士生基础课“系统理论与人工系统设计导论”、硕士生学位课“信息系统与安全对抗”、本科生专业基础课“信息系统与安全对抗导论”……对这些讲了多年的课程,王越早已“信手拈来”,但每学期开课时,他都坚持重新备课、一笔一画地书写教学笔记。

  直到86岁时,他还给本科生开课。只要身体允许,就坚持站着讲,有时候一站就是3个小时,令学生们心疼、敬佩。

  他的课,大家公认“含金量高”。

  “上王院士导论课的前一晚,同学们都会特意提早休息。因为这门课着实精彩,可也的确费神——精妙的理论、大量的信息、高强度的吸收和思考……注意力必须非常集中,才能跟得上!”一位学生在评教时这样写道。

  在王越看来,做一名教师,须以道德塑造为中心点。“教育的外在技巧可千变万化,但是万变不离其宗,其最核心的要素,是担负人类文明薪火相传的责任与爱心。”

  他孜孜播撒的,正是一片严慈相济的师者之心。

  “对于论文的选题和答辩,王老师要求非常严格。”如今任北京理工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副院长的李炳照,依然记得王越指导自己博士论文时的情景,“老师指出了我论文中的很多问题,并从体系、结构到论述提出了很多宝贵意见。文章认认真真大改了四五稿,才算过了他那关!”

  “读研之初,觉得复杂系统理论晦涩难懂,简直无从下手。是先生结合自身经历,从思维方式、基础理论、量化方法等层次循循引导,把我一步步领进了科研之门。”王越的在读博士生彭森然说,“先生对我影响最大的不仅是专业知识与技术,更是认识事物、分析问题、解决矛盾的思维模式,以及认真严谨、精益求精的治学态度。”

  北京理工大学信息与电子学院教授罗森林从王越一言一行中感受到的,是对师生满满的关爱。

  “有段时间我腰痛不已,行动不便,王老师得知后,专门托人从国外给我买回了束腰的器械,使用以后果然有效,他才松了一口气。直到现在,王老师还时不时问我腰怎么样了,嘱咐我多加注意。”罗森林话里满是感动。

  执掌北京理工大学之初,王越发现,因为学校住房紧张,青年教师都住在狭窄拥挤的“筒子楼”。他立即推动改善住房条件,1994年、1999年,两期安居工程接连实施,教师们终于有了舒适的居所。

  2018年,王越荣获学校首届“懋恂终身成就奖”,他毫不犹豫地将百万元奖金悉数捐给学校,并于次年设立“双越”教学创新奖励基金,用于支持学校教育事业发展,特别是本科生教育。

  “我对我的教学工作还有很多不满意的地方……这笔钱,应该拿来做一点有意义的事。”面对潮水般的赞誉,他的回应一如既往谦逊淡然。

  毕生践履,传道致理;一颗赤心,躬耕讲台。

  如今,年事已高的王越只能在屏幕前指导学生了。令他欣慰的是,他牵头的北理工“信息系统及安全对抗”理论与实践教学团队获评国家首批黄大年式教学团队,教师们黾勉同心、携手育人;他倾尽心血培养的人才早已“桃李遍天下”,在国防科技工业多个重点领域接续奋斗,挺膺担当……

  (光明日报)

تبصر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