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暑期,这些中小博物馆火“出圈”!

टिप्पणियाँ · 1 विचारों

场馆入口处,观众队伍如约而至,展厅内人头攒动……这个暑假旅游旺季,为持续升温的“博物馆热”再添一把旺火,博物馆人气爆棚。 如今,博物馆已经成为孩子们学习知识、感受历史的“暑期第二课堂”,也是众多

  场馆入口处,观众队伍如约而至,展厅内人头攒动……这个暑假旅游旺季,为持续升温的“博物馆热”再添一把旺火,博物馆人气爆棚。

  如今,博物馆已经成为孩子们学习知识、感受历史的“暑期第二课堂”,也是众多游客喜爱的文化空间和旅游目的地。在“文博热潮”中,一批中小博物馆凭自身特色成功“逆袭”成为“网红”。

  定州博物馆的定窑白釉刻花龙首净瓶

  现象一:

  既有镇馆之宝

  又有“本土化”特色

  河北定州的定州博物馆,五万余件馆藏文物静静陈列,从青铜、玉器到陶瓷珍品,门类之全令人叹服。其中,上千件国家珍贵文物熠熠生辉,更有三件国宝级文物坐镇,让这座县级博物馆跻身国家一级博物馆之列,成为人们口中“县级博物馆里的天花板”。

  河北定州博物馆馆长齐增玲介绍,博物馆里的三件镇馆之宝,第一件是东汉透雕神仙故事玉座屏,它被列入国家禁止出境展览的195件文物之一。东汉龙螭衔环乳钉纹青玉璧,是第二件镇馆之宝。这块玉璧玉质莹润透亮,工艺规整精巧,纹饰疏密有致,造型古朴大方,堪称璧中王者。第三件镇馆之宝是定窑白釉刻花龙首净瓶,这是目前存世的北宋早期全世界体量最大、最完整的一件定瓷。

  馆藏文物琳琅满目,文化底蕴深沉厚重,让定州博物馆在这两年悄然走红,成了不少人心中的打卡地,游客循着这份独特的魅力远道而来。

  来自重庆的杨文峥,特意带着一对双胞胎儿女奔赴至此。比起大博物馆里的拥挤,他更倾心于地方中小博物馆里独有的特色。

  大型博物馆如同“百科全书”般包罗万象,地方博物馆最鲜明的特质,在于深深扎根的“本土化”印记。展厅里陈列的每一件文物,几乎都源自这片土地,与当地的历史紧密交织。对游客而言,更能卸下喧嚣,在沉浸式的观赏中触摸历史肌理,感受一方水土的文化脉动。

  在暑期“博物馆热”里,亲子游群体是最活跃的主力军。他们中既有像杨文峥这样,以小家庭为单位悠然漫步,也有志同道合的家长自发组团,带着一群孩子去探索发现。

  成都蜀锦织绣博物馆

  现象二:

  现场演绎,让文物更加可感

  中小博物馆越发受到游客青睐,既源于馆藏文物的独特魅力,更离不开博物馆人持续创新的巧思与深耕细作的匠心。

  藏身于成都市青羊区小巷里的成都蜀锦织绣博物馆,依托原成都蜀锦厂的原址而建,于2009年开馆。

  蜀锦织造技艺和蜀绣被称为“蜀中瑰宝”,均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蜀锦织绣博物馆正是全国最大的蜀锦蜀绣文化传承基地与研究中心,也是目前全国唯一一座专门展示蜀锦及传统织造技艺的博物馆。

  蜀锦织绣博物馆有馆藏文物9373件,其中国家级珍贵文物48件。3000平方米的展陈空间,划分为丝绸起源、历代蜀锦、刺绣历史、明清服饰、织机沿革、蜀锦技艺六大部分,展现千年锦绣文化的盛况。

  整个博物馆最为壮观的莫过于核心位置的大型蜀锦织造工场,蜀锦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曹代武正带领团队,在一台清代道光年间的小花楼木织机前,为游客们演绎着古老的织造技艺。织机长6米、高5米、宽1.5米,庞大的木质“机甲”与机器上细如发丝的丝线形成强烈反差。

  除了演示环节,蜀锦织绣博物馆还设置了不少互动项目,在蜀绣技艺展示馆,绣娘们坐在绣架前,向观众展示蜀绣针法技艺,劈丝、铺针、算花、刺绣,以行云流水的动作演绎东方美学精髓。

  调查:

  错时开放延长时长,特色讲解

  研学换装体验,参观妙趣横生

  为了满足游客们的需求,今年暑期,多地中小博物馆纷纷拿出实招:错时开放、延长时长,让忙碌的人们有了更多亲近文物的机会。定州博物馆也适时调整了节奏——取消周一闭馆,整个暑期每天开放。

  定州博物馆馆长齐增玲说,博物馆组成了一个讲解天团,馆长、馆员和专职讲解员,每天为游客提供4到8场公益讲解。此外,博物馆精心培训了小讲解员。

  与大型博物馆相比,中小博物馆的一个优势是丰富多彩的研学活动。

  定州博物馆里有诗词大会、古书库探秘、手绘、文物打卡,丰富多彩的研学活动让孩子们流连忘返。

  蜀锦织绣博物馆则开设织造体验、蜀锦香囊、蜀绣团扇等多个动手项目,满足不同年龄、不同兴趣的参与者需求。

  据统计,暑假期间,从7月1日到8月11日,成都蜀锦织绣博物馆的访客量已达8.2万人次,同比增长近2倍。

  除此之外,一些博物馆推出的夜游博物馆的灯光点亮千年故事,剧本杀里解锁文物新叙事,换装体验让游客化身历史场景中的人物,让参观变成一场妙趣横生的文化之旅。

  在中国航海博物馆,跟随郑和船队,了解这场波澜壮阔的航海征程;在美食博物馆里亲自下厨,游客不仅在美食制作过程中体会劳动的乐趣,还能学习到烹饪知识。

  山东青州博物馆则创新搭建了VR(虚拟现实)全景声动感影院、MR(混合现实)文化体验区、XR(扩展现实)数字体验空间等数字化应用场景,戴上头显就能进入虚拟世界,沉浸式了解出土的文物及相关知识。

  织造体验

  专家:

  避免“千馆一面”

  由“小而美”变“小而强”

  国家文物局在今年“国际博物馆日”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我国备案博物馆达到7046家,其中绝大多数都是散布各地的中小博物馆。

  对此,专家表示,从以上案例不难看出,走红的中小博物馆,各有各的“美”。和大馆相比,“出圈”的中小博物馆大多特色鲜明、多元活泼,让观众在短时间内快速了解一地一物的全貌。

  各地“小而精”的博物馆,由于细分内容领域、主题与众不同,避免了“千馆一面”,能让游客沉浸其中,感受专业的魅力,获得更深层次的精神满足,受到越来越多游客的青睐。

  “方寸之间,博古通今。”中小博物馆以“小而美”的姿态,实现“小而强”的作为。在文旅融合的新时代,不少中小博物馆成为各地激活文旅消费的“破圈”密码,让更多人透过小博物馆这扇窗口,得到更丰富的滋养、看到更广阔的世界。

  这些爆火的中小博物馆不仅本身有着厚重的积淀,更是在形式上、内容上、机制上有所创新。希望有更多中小博物馆能够脱颖而出,让更多人能够触摸历史脉动,助力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

  观点:

  中小博物馆打造差异化体验

  扎根本土,深耕文化沃土。博物馆的核心价值在于连接历史与当下,而中小博物馆的天然优势,正在于对本土文化的深度挖掘与精准呈现。不同于大型博物馆“百科全书”式的宏大叙事,中小博物馆是地方历史的“活档案”,每一件文物、每一段展陈都深植于脚下的土地,承载着独特的地域记忆。

  特色鲜明,打造差异化体验。在文旅消费升级的当下,游客愈发追求个性化、沉浸式的体验,而中小博物馆“小而精”的特质,使其能精准切入细分领域,以鲜明特色打破“千馆一面”的困局,形成独特的消费吸引力。特色鲜明的内容供给,不仅提升了博物馆自身的“出圈”概率,更丰富了文旅消费场景。

  优化服务,提升体验质感。文旅消费的激活,既需要“吸引人来”,更需要“留住人、服务好人”。优质的服务不仅提升了游客的满意度,更直接推动了消费转化,让中小博物馆成为文旅消费的“流量密码”,为地方经济发展持续贡献力量。

  中小博物馆各美其美,折射出文旅融合发展的新趋势,期待更多中小博物馆能挖掘自身优势、创新发展路径,让更多人透过博物馆这扇窗,触摸历史脉动、感受文化魅力,也让“博物馆热”成为推动文旅高质量发展的持久动力。

  (央视《新闻联播》、央视新闻、宣讲家网)

  编辑:李焕泉

  责任编辑: 海峡都市报

  【来源:海峡都市报】

टिप्पणि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