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4日,济南热闹得像过节一样,一场大活动在山东国际会展中心拉开帷幕。沿黄九省的地质专家齐聚一堂,开了个“沿黄九省地质工作服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科技创新成果交流会”。这场会议可不简单,名字长得绕口,核心却很实在:大家聚在一起,想办法让黄河更绿、更美,生活更好。
这场会议的主题特别接地气,叫“彰显地质担当,共探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之路”。啥意思?就是说,黄河是咱们的母亲河,保护它、用好它的资源,是大家共同的责任。专家们讨论的都是硬核话题,比如地热能源怎么挖出来用,生态环境咋修复,矿产资源怎么找,地质灾害咋防,还有城市地下空间怎么建得更安全。他们还聊了人工智能和大数据这些高科技,打算用新办法解决老问题。
地热能源是这次会议的“明星”。为啥?因为地热是种清洁能源,烧煤污染空气,地热却环保又省钱。山东省地矿局局长张成伟亲自上台,郑重其事地给中国科学院院士王焰新发了聘书,请他当“山东省地热清洁能源重点实验室”的学术带头人。两人还一起揭了个牌,正式宣布这个实验室成立。这实验室可不是摆设,它要研究怎么把地下的热能挖出来,变成电、变成暖气,造福老百姓。
会议上,王焰新院士讲了个专题报告,名字挺长,叫《推进地热行业的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他讲得简单又明白:地热这东西,潜力大得很,但得靠科技把它用好。比如,地热发电站建好了,能给成千上万户人家供电,还不冒黑烟。其他专家也轮番上台,分享了最新研究。比如,中国地质大学的教授讲了咋找地热资源,中国矿业大学的专家说了咋把地热用在工业上。总共15家科研单位,拿出了100多项成果,个个都跟黄河保护和开发有关系。
这场会议不光是专家们的事儿,跟咱老百姓的生活也息息相关。黄河沿线的九个省区,人口多、面积大,但环境问题也不少。比如,甘肃、青海那边水土流失严重,山西的矿山开采得管好,不然容易出地质灾害。山东这几年搞得不错,济南的跨黄通道建了一条又一条,城市发展快,但地下空间的安全也得跟上。这次会议上,专家们就说了不少办法,比如用人工智能预测地质灾害,防患于未然。
说到山东,主办这场会议的山东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可是下了大力气。他们联合了山东省鲁南地质工程勘察院、山东省地热清洁能源重点实验室等好几个单位,把活动办得有声有色。不仅请来了全国顶尖的专家,还让沿黄九省的地质工作者坐在一起,聊出了不少好点子。比如,有人提出可以用无人机勘查地形,效率高还省钱。还有人说,大数据能帮着分析地下水流向,防止水资源浪费。
黄河保护不是一句空话,得靠实实在在的行动。过去,黄河沿线有些地方经济联系不紧,各自为战,资源也没用好。这次会议让大家意识到,九个省区得拧成一股绳。比如,地热资源开发好了,山东的经验能教给青海,青海的矿产勘查技术能帮山西。合作多了,黄河沿线的城市就能发展得更快,环境也能变得更好。
数据也能说明问题。据统计,黄河全流域覆盖9个省区,流经2600多万平方公里,养活了1亿多人口。但黄河水量少,生态环境脆弱,过去几年,水土流失面积高达60多万平方公里。这次会议上,专家们提出,要用科技手段修复生态,比如通过地质勘查,找到适合种树的地方,减少泥沙流进黄河。这样的办法听着就让人觉得靠谱。
会议还有个亮点,就是请来了俄罗斯自然科学院的外籍院士王贵玲。他分享了国外的地热开发经验,说得大家都直点头。比如,冰岛的地热发电站世界有名,黄河沿线能不能也建几个?王贵玲说,完全有可能,只要技术跟得上,政策支持到位,黄河沿线也能变成“地热大户”。
这场会议的意义,不只是专家们说了啥,更是给黄河沿线的未来指了条路。九个省区的人聚在一起,商量怎么让黄河水更清、岸更绿、生活更好。这种齐心协力的劲头,让人觉得心里暖洋洋的。就像家里人商量怎么把老房子修好一样,大家伙儿一起出主意、想办法,总能把事情办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