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豆是感光食物,经常吃会变黑?

टिप्पणियाँ · 1 विचारों

流言 “吃土豆多了会变黑!” 日前,有网友在本公众号后台留言了一个问题:“土豆吃多了会变黑是真的吗”,对此我们去网上也搜索了一下,发现网上流传着不少类似说法,大概是说土豆是感光食物,富含铜元素,所

  流言

  “吃土豆多了会变黑!”

  日前,有网友在本公众号后台留言了一个问题:“土豆吃多了会变黑是真的吗”,对此我们去网上也搜索了一下,发现网上流传着不少类似说法,大概是说土豆是感光食物,富含铜元素,所以会导致皮肤变黑。不少人对这些说法信以为真,想美白的人把土豆列为禁忌食物,想美黑的人跃跃欲试,要把它奉为餐桌上的“贵宾”。

  流言分析

  这是一个谣言。

  土豆不属于光敏性食物,铜含量也很低(100g土豆约含0.1mg铜,属于“低铜食物”),正常食用不会导致皮肤变黑或长斑。

  土豆可能怎么也不会想到,有一天会传出吃它会让皮肤变黑的说法。

  之所以会有这个说法,给出的理由是——土豆是感光食物,因为含铜元素,它会刺激酪氨酸酶活性,导致皮肤变黑和长斑……

  这个说法看起来有理有据,但实际上,是彻头彻尾的谣言。

  今天,我们抽丝剥茧,从科学角度来进行详细分析。

  土豆真的是“感光食物”吗?

  答案是否定的。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感光食物”(光敏性食物)的定义。

  光敏性食物是指含有一些光敏成分的食物,这些成分在人体内代谢后,可能增加皮肤对紫外线的敏感性,从而引发皮肤反应。光敏成分大概可以分为这样几类:

  呋喃香豆素:这是用最强的天然成分,也是最受关注的成分。它常见于柑橘类(柠檬、葡萄柚)、芹菜、香菜和无花果等食物。

  叶绿素衍生物:荠菜、苋菜等绿叶蔬菜中的某些成分。

  其他光敏物:例如补骨脂素,可见于某些中药成分。

  举例来说,柑橘汁接触皮肤后暴晒,就有可能会急性的皮肤反应,比如红肿、水疱、瘙痒、灼痛,这也叫做“植物日光性皮炎”。又比如,芹菜采摘工人因长期接触和日晒可以导致慢性的皮肤光敏反应。

  我们再来看土豆,它的主要成分是水、淀粉、糖类、蛋白质和膳食纤维,另外还有维生素C、B族维生素、钾等维生素和矿物质,它并不含呋喃香豆素、补骨脂素等光敏成分,也没有其他被权威医学机构列为光敏性食物。

  由此可见,土豆这次着实是被冤枉了。如果这个解释还不够,那么接着往下看,我们还有更多证据来推翻原有观点。

  铜元素是光敏成分吗?

  答案也是否定的。

  铜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参与造血、免疫、抗氧化等多种生理功能。上面也提到,光敏成分主要是呋喃香豆素等有机化合物,并没有包括铜元素。

  另外,谣言里面提到的酪氨酸酶,它确实是黑色素合成的关键酶,但它和铜元素的关系比较弱,因为铜只是酪氨酸酶的辅助因子,并非决定性因素。

  更何况,饮食中微量铜几乎不影响,尤其是土豆这种食物。

  我们可以来看看数据。根据《中国食物成分表》数据:100g土豆的铜含量大约是0.1mg,属于“低铜食物”。另一方面,成年人每日铜需求量大约是0.9mg。也就是说,吃2斤土豆才能摄1mg铜,这远低于日常需求。

  相比土豆,铜含量较高的主要是海鲜、动物肝脏、坚果、谷物和豆类。

  如果吃了土豆都会变黑,那其他食物就更危险了,能吃的东西真是少之又少了。

  吃了光敏性食物,皮肤就会变黑?

  答案仍是否定的。

  即便吃了光敏性食物,也不代表会有问题,比如皮肤过敏、变黑、长斑。这是因为,光敏性食物引发的皮肤反应需要满足多个条件:

  条件 1:大量摄入光敏性食物。

  大家可能听过一个说法,“抛开剂量谈毒性,就是耍流氓”,这句话就比较适合来描述光敏性食物。日常饮食中摄入的光敏物质含量通常比较低,健康人群罕见反应。通常来说,只有在大量摄入光敏性食物才有一定的风险出现皮肤反应。

  条件 2:要有紫外线暴露。

  也就是有暴晒或者长时间日晒,尤其是紫外线强烈的时候。因为紫外线暴露是引发因素,好比火药的引子。

  条件 3:个体易感性,也就是个体差异。

  因为,遗传因素(如卟啉代谢异常)会影响个体对光敏性食物的敏感性。另外,肤色很白的人、本身是光敏性疾病的患者(红斑狼疮、皮肌炎等)、正在服用光敏性药物(米诺环素、氢氯噻氢等)的人,都对光敏性食物会更为敏感。

  条件 4:光敏反应的程度。

  如果出现光敏反应了,但比较轻微,并且有及时地正规治疗,出现光敏反应后也会有更少的机会遗留色素沉着。

  由此可见,即便被认为是真的光敏性食物,比如柠檬、葡萄柚、香菜、芹菜,也不代表要打入黑名单,正常吃的话,几乎都不用太担心。

  如何识别光敏反应?

  口头上说的食物光敏反应,在医学上分为两类:光毒性反应以及光过敏反应。

  二者的表现见下表:

  光毒性反应的病变以皮肤水疱、红斑为主,像严重的晒伤,发生在曝光部位;而光过敏反应以红斑、斑块为主,像湿疹,发生在曝光和非曝光部位。

  如果出现上述表现,并且近期刚好摄入了光敏性食物,则要就是就医评估,看是不是食物引起的反应。

  食物的光敏反应如何应对?

  如果确诊是食物引起的光敏反应,需要科学合理地应对。我们可以分为这样几个步骤来治疗:

  第 1 步:远离紫外线,减少紫外线暴露,包括避免直接日晒、物理遮挡防晒以及使用防晒霜。

  第 2 步:暂时避开有嫌疑的食物,以后要吃的话,要注意食用量以及注意防晒。

  第 3 步:用药治疗,急性反应可以外用糖皮质激素缓解皮肤炎症,必要时会搭配抗组胺药物、短期口服糖皮质激素等治疗。具体治疗方案要由医生制定。

  第 4 步:如果出现持久性色素沉着,可以考虑淡化色素的办法,比如外用氢醌、外用维 A 酸类药物、医学刷酸等。

  总结

  首先,我们要为土豆鸣冤,建议大家不要抵制土豆。它是一种营养丰富的食物,不属于光敏性食物,铜含量也很低,正常食用不会导致皮肤变黑或长斑。

  不过也没必要过于宠幸土豆,而是要保持饮食多样化,均衡的营养摄入对整体健康更重要。

  即便是其他有光敏风险的食物,比如菠菜、香菜、柠檬等,也不用太担心,正常量摄入没太大风险。如果因为担心某些食物对皮肤的影响而过度限制饮食,其实会丧失很多吃的乐趣。

  要是在户外活动较多,则要注意不要大量地摄入已知的光敏性食物,尤其是在暴晒前。

  另外,如果是光敏感疾病患者(红斑狼疮、皮肌炎、日光性荨麻疹等),应多多警惕光敏性食物和药物;如果正在服用光敏药物者(如米诺环素、氢氯噻氢、喹诺酮类抗生素),服药期间要注意加强防晒。

  总之,科学饮食的关键不在于盲目忌口,而在于多样化和适量。

  照“谣”镜

  这类谣言通常具备几个鲜明特征:

  一是简单归因,将复杂现象粗暴归结为单一食物(如“吃酱油变黑”也是这个类型);

  二是概念混淆,偷换科学术语(如错把土豆当“光敏食物”);

  三是脱离剂量。

  识别这类谣言时需牢记:真正影响皮肤或健康的因素多为长期、累积且与剂量相关,遇到夸张结论,先查证权威信源,警惕那些将普通食物妖魔化的传言,科学饮食的关键永远是均衡与适量。

  文丨唐教清 皮肤科主治医师、医学博士、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

  编辑:梁栋贤

  来源:科学辟谣

  【来源:金羊网】

टिप्पणि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