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8日,北京宽沟会议中心人头攒动,230多位专家和学者挤在一起,热火朝天地讨论一个话题:人工智能咋能让轨道交通和清洁能源装备更牛!这场“AI+”技术论坛,由中国中车集团和中国铁道学会牵头,名字听起来高大上,实际上就是想让火车、地铁、风电这些东西更聪明、更环保。专家们聊得起劲,个个都想为“制造强国”和“交通强国”出把力。
这场论坛可不是随便聊聊。中国铁道学会理事长王同军站出来说,他们要建个大平台,让人工智能技术赶紧在铁路上用起来。啥意思?就是让火车跑得更快、更安全,还得省电省资源,变成绿色出行的招牌。中国中车副总裁刘可安也放了大招,说中车是国资委“AI+”行动里唯一挑大梁的装备制造企业。他们想拉着全球的伙伴一块干,建个开放的大圈子,让人工智能变成推动火车和清洁能源装备升级的超级动力。
国家铁路局的刘燕副司长说得更直接。轨道交通装备可是国家的宝贝,人工智能得派上大用场。不仅要解决技术上的老大难,还要让整个产业体系更现代化。换句话说,人工智能得让火车跑得又快又稳,还得让造火车的工厂更聪明。这话一出,台下掌声一片,大家都觉得这事儿靠谱。
论坛的主持人是中国中车的总工程师于跃斌。他没多废话,直接把话筒交给专家们。13场主题报告,个个干货满满。工业人工智能研究院的于海斌组长讲得最带劲。他拿出一套“人工智能驱动智能制造”的新玩法,说人工智能得跟工厂、设备深度结合,变成一套完整的体系。听起来复杂,其实就是让机器自己学会干活,少出错,还能省成本。
同济大学的左建勇教授也不甘示弱。他讲了个例子,轨道交通咋用人工智能搞创新。比如,火车运行中,人工智能能实时监控设备,哪儿坏了马上知道,修起来也快。这不光省钱,还能让乘客坐得更安心。他还说,未来火车可能自己“思考”,自动调整速度和路线,乘客体验会好到飞起。
北京交通大学的包尔固德教授接着聊了中车自己的实践。他们搞了个“斫轮大模型”,专门用来分析火车的数据。这模型能干啥?能预测设备啥时候该修,啥时候该换,还能帮着设计更节能的火车。现场专家们听完都点头,说这东西真能让火车行业来个大升级。
还有专家提到,人工智能在清洁能源装备上也有大作为。比如风电设备,人工智能能分析风速和天气,自动调整风机的角度和转速,让发电效率更高。这可不是小事,2024年数据显示,中国风电装机容量已经超过4.6亿千瓦,占全球的40%以上。人工智能要是能再推一把,节能减排的效果会更牛。
数据在智能运维里也特别重要。一位专家讲了个例子,火车跑了上万公里,靠人工检查费时费力。现在人工智能能通过传感器收集数据,实时分析车况,坏零件还没坏透就提醒换新。这技术要是铺开,每年能省下几亿的维护成本,还能让火车更安全。
最后,大家都觉得这论坛开了个好头。人工智能不是纸上谈兵,得真刀真枪地干。未来,火车可能跑得更快更安全,风电太阳能设备也能更高效。专家们还说,中国中车已经带头冲了,2025年他们计划推出更多智能化的火车和清洁能源设备。这事儿要是干成了,不光中国人受益,全球的轨道交通和清洁能源产业都能沾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