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图书销售渠道不断多元化的当下,以“卖书”为核心的书展,也在发生悄然转变。在刚闭幕的第21届上海书展上,文创产品销售额首次突破千万元,同比增长100.1%。
文创,已不再是书籍的附属品。在上海书展上,不少展位最显眼的位置摆放的不是新书,而是印有鲁迅、黑塞、伍尔夫、波伏娃、卡夫卡等文学名家金句的帆布包。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推出的“黑塞刺绣机车包”,首发当日便迅速售罄,线上征订也处于饱满状态。
与此同时,图书本身也在逐渐“文创化”。文汇出版社在展位上展示了一艘五桅帆船模型,为宣传在书展首发的新书《海魂——走近中国远洋船长》,该书背面也附有手作船模文创拼图,可以拼成精致的沙船模型。上海文艺出版社则带来“图书盲盒”系列,复古风包装配上模糊提示,买书如同抽奖,一些盲盒里还暗藏冰箱贴等小文创,颇受年轻读者追捧。
实际上,近年来,越来越多出版社正在设立专门的文创部门,探索用饰品、日用品来延伸书籍意象。上海译文出版社的文创品牌“七海制造局”便是其中代表。今年书展上,他们推出的“莎士比亚永夏花园”系列,灵感来自莎士比亚《第18号十四行诗》“我可否把你比作夏天”。明亮的绿色元素铺满整个展区,装点着帆布包、书签、书衣等文创产品,收获不少好评。
情绪价值,也成为打造文创爆款的关键密码。比如契诃夫的“天气好极了,钱几乎没有”、托尔斯泰的“很累。不想爱了,也不想劳动了”等金句,被多家出版社印在包袋和文具上,带来反讽与自嘲的共鸣。人民文学出版社的“人文之宝”系列中,那款印着“文学包袱”和“思想包袱”的红色编织袋,可谓是本届书展的顶流。
文创的实用性同样在提升。上海译文出版社展区里,印有伍尔夫、宫泽贤治、莎士比亚等作家元素的棉袜颇受青睐。据悉,译文社文创五天销售额达到110万元。
红星新闻记者 毛渝川 任宏伟 编辑 苏静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