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才子北漂23年,莲花寺里种花写诗,他为何从不搬家?

Kommentarer · 1 Visningar

北京西城一条小胡同,莲花寺里藏着个大故事。百年前,这里住着位从贵州大山走出来的才子,叫姚茫父。他不是普通人,清末最后一榜进士,留过洋,还当过官,最后却在莲花寺里住了20多年,种花、画画、写诗,过得

  北京西城一条小胡同,莲花寺里藏着个大故事。百年前,这里住着位从贵州大山走出来的才子,叫姚茫父。他不是普通人,清末最后一榜进士,留过洋,还当过官,最后却在莲花寺里住了20多年,种花、画画、写诗,过得像个隐居的文人。这地方,咋就这么吸引他?

  

  莲花寺在西城区牛街街道永庆胡同37号。现在去看,大门紧锁,院子有点荒。扫一下门上的二维码,简介简单得像应付差事。可百年前,这里热闹得不行。姚茫父刚来北京赶考,就住在这儿。后来从日本留学回来,又选了这儿。1909年,他爹妈、媳妇、孩子从贵阳千里迢迢过来,全家在这儿团聚。院子里种满牡丹、海棠、丁香,樱桃树都长到四尺高,热闹得像个小花园。

  

  姚茫父为啥对莲花寺情有独钟?原来,他敬仰一位叫段玉裁的贵州前辈。这位段先生在清朝当过贵州玉屏县知县,后来也住过莲花寺,写下《六书音均表》这样的大作。姚茫父中举人后,1904年中了进士,被清政府派去日本学法政,三年后回国,调到邮传部干活。可他没心思做官,民国后辞了职,专心搞艺术和教育,当过清华学堂的国文老师,还办了京华美术专科学校。

  

  1917年,姚茫父在莲花寺住了10年。那天是他祖先的忌辰,他画了幅山水画,写下南宋诗人洪迈的诗:“少风波处便为家。”那会儿,军阀混战,京城乱哄哄,可莲花寺是他心里的避风港。他不爱掺和政治,靠卖字画养家,写诗感慨:“莲花十载一身藏,丧乱余年事事荒。”这话听着简单,却透着他对乱世的无奈和对生活的坚持。

  

  莲花寺里,每间屋子都有故事。姚茫父给南院的书房取名“小玄海”,因为他留过学,怀念日本的朋友,屋前还种了竹子,叫“菉猗室”。西边的斋宫改成了“岱宗堂”,他写下《岱宗堂记》,回忆跟朋友登泰山的日子。北边有间“何陋轩”,因为供了王阳明的像,纪念他在贵州讲学的故事。最有名的还是“弗堂”,1916年他41岁生日时,把北殿改成“弗堂”,还写了《弗堂记》。这名字取自“佛”字的一半,透着文人的讲究。

  

  莲花寺不光是姚茫父的家,还是个文化聚会点。他的贵州老乡、留日同学常来串门,聊诗、画画、校对古籍。1924年,苏东坡生日那天,他请来一堆朋友,像陈半丁、邵章,在这儿办了个“寿苏雅集”。北京的大学生也常来听他讲课,聊诸子百家、书法、文字学,学生们还整理了《弗堂弟子记》。这小胡同,简直成了贵州学人的“小会馆”。

  

  1930年,姚茫父走了。那年梅兰芳去美国演出,大获成功,回来时却听到了噩耗。姚茫父从29岁“北漂”到北京,23年没换过地方,莲花寺是他一生的家。他从贵州大山走到京城庙堂,又从官场退到书斋,诗、画、书法、篆刻样样精通,成了清末民初的“通才”。

Kommentar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