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有种百年美食:横沥汤粉,从码头小摊到街巷飘香,一碗藏暖意

Mga komento · 24 Mga view

随便挑一家进去坐下,热气腾腾的一碗粉端上来,才发现这碗汤粉与平时在广州吃的汤粉真的不一样,虾香混着松木的独特香气扑面而来这看似寻常的小吃,背后藏着上百年的故事。

  本文转自:珊珊三丫头

  走在惠州的大街小巷,总能看到不少挂着“横沥汤粉”招牌的餐饮小店。随便挑一家进去坐下,热气腾腾的一碗粉端上来,才发现这碗汤粉与平时在广州吃的汤粉真的不一样,虾香混着松木的独特香气扑面而来——这看似寻常的小吃,背后藏着上百年的故事。

  

  横沥汤粉在惠州的小吃中绝对能排进前列。它的起源,要从距离惠州市区二十多公里的横沥镇说起。一百多年前,东江航运繁盛,横沥作为江边的重要码头,成了远近闻名的商贸集散地。每逢农历二、五、八日,周边镇圩的人都会赶来赶集,码头上人来人往,货船装卸不停,热闹得很。人多的地方,自然少不了吃食。当时的横沥码头旁,渐渐冒出了一些小食摊。汤粉做起来方便,一碗下肚顶饿又实惠,还兼顾营养,成了赶集人、船工和商贩们的首选。你一碗我一碗,汤粉摊越开越多,名气也慢慢传开了。有趣的是,离横沥不远的仍图镇,原本也有做汤粉的传统,两地口味各有特色。后来仍图人看到横沥码头生意兴旺,也带着自家手艺来摆摊,两种汤粉的做法慢慢融合,就成了今天大家熟悉的横沥汤粉。

  

  珊姐姐品尝过横沥汤粉后,发现这碗汤粉最让人难忘的,是那股子勾人的香味。它不像普通猪脚粉那样单靠肉香撑场面,而是汤、粉、配料三者搭配得恰到好处,少了一样都不对味。更特别的是,这里的汤、粉和卤水,都是用松柴火烧制的,松木的香气悄悄钻进食材里,造就了独一无二的味道。喜欢研究美食的珊姐姐,和大家用分解一下这碗汤粉,研究一下它为何这么好吃。

  

  

  首先,要说说汤底,这可是横沥汤粉的灵魂。店家要用本地土猪的骨头做基底,加上新鲜的鲜虾、左口鱼末……这些主料,再架起松柴慢慢熬。火不能太急,得让食材的鲜味一点点融进汤里,最后撒上点胡椒提味,熬出来的汤浓而不腻,鲜得能让人把汤底都喝光。这道工序每家店都有自己的讲究,配料比例更是像“商业机密”,轻易不外传。

  

  其次,再看粉的做法,也是实打实的功夫活。选用优质冬米,淘洗干净后捣成米末,加水调成不稠不稀的糊状,倒进锡锅里用猛火快蒸。蒸好的粉皮趁热用竹筒卷起来,平摊在竹盖上自然风干。米的品质、水的多少、火候的大小,甚至风干时的风力,每一步都影响着粉的口感。最后切成细条,看着洁白透亮,吃起来又滑又韧,还带着淡淡的米香。

  

  最后,配料的讲究,一点也不含糊。除了经典的卤猪脚,还有牛腩、卤蛋、卤小肠、肉丸、猪皮等可以选。就说肉丸,得用土猪的新鲜瘦肉做,为了口感细腻,连肉里的筋都要仔细挑出来。最有意思的是酿猪皮:把炸得酥松的猪皮和弹牙的肉丸酿在一起,一口咬下去,猪皮脆、肉丸弹,鲜得很奇妙。

  

  做一碗汤粉的过程,看着简单,实则暗藏门道。抓一把粉条放进漏勺,在沸腾的开水里快速烫熟,时间得掐得准——烫久了粉会软烂,烫短了又夹生,必须恰到好处。捞出来放进碗里,摆上选好的配料,撒把葱花(可以根据个人口味不加),最后浇上滚烫的汤底,一碗香气扑鼻的横沥汤粉就成了。从头到尾用不了五分钟,食客不用久等,自然更爱来吃。

  现在,惠州的横沥汤粉,早已不是简单的小吃了,在惠州人的日常饮食里,它早就是“刚需”——早餐可以配着豆浆吃,午餐当主食管饱,晚餐来点清淡的也合适。甚至有些餐馆上菜时,服务员会问:“主食要米饭还是汤粉?”可见它的地位有多稳。

  一碗横沥汤粉,熬的是百年时光,藏的是一方烟火。从横沥码头的小摊到遍布街巷的名吃,横沥汤粉早就成了惠州人生活里的一部分。热气腾腾的碗里,装着的不只是美味,还有老手艺的坚守和人情味的传承的暖意。

Mga koment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