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河边老房子,藏3000册国学书,成了全家最爱去处

التعليقات · 25 الآراء

上海苏州河边,一座古香古色的房子藏着个大惊喜。未央学馆,名字听起来有点文绉绉,但走进去,立马感觉像回了家。书香、汉服、亲子课,啥都有,男女老少都能在这找到乐趣。 这地方就在静安区南苏州路上,七间

  上海苏州河边,一座古香古色的房子藏着个大惊喜。未央学馆,名字听起来有点文绉绉,但走进去,立马感觉像回了家。书香、汉服、亲子课,啥都有,男女老少都能在这找到乐趣。

  

  这地方就在静安区南苏州路上,七间老房子改造的,门口挂着木匾,推门进去满屋子书香。未央学馆不只是个读书的地儿,还是社区的文化客厅。早上小孩来翻绘本,中午白领来喝杯茶,晚上大爷大妈跳舞,热闹得像个大家庭。

  周五傍晚,18个家庭带着孩子,穿着汉服,围坐在一起读《论语》。带课的陈老师声音洪亮,孩子们跟着摇头晃脑地念,家长在边上笑眯眯看着。这课叫“亲子诵经典 书香传家风”,从今年2月开课,每周一堂,刮风下雨都没停过。学馆负责人晓英说,这课免费,谁想来都能来,门槛低得不行。

  《论语》课是学馆的招牌,计划一年讲完整本书,44堂课,慢慢磨。家长们爱得不行,带着孩子挤破头也要来。西殿是上课的地方,木桌木椅,墙上挂着书法,窗外还有苏州河的水声,氛围好得让人不想走。课后,孩子们穿着汉服跑来跑去,像穿越回了古代。

  

  东殿又是另一番景象。靠墙的红色书架上,摆了3000多本书,全是国学经典和传统文化绘本。小孩席地而坐,抱着书读得入迷。书架旁还有汉服衣架,五颜六色的衣服挂得满满当当,随时能拿来穿上体验一把。桌子一挪,这里还能变舞蹈房,社区大妈们穿着汉服,跳《诗经》舞,动作整齐得像专业团队。

  未央学馆是怎么来的?去年,石门二路街道跟一个叫上海汉未央的组织合作,花了十个月,把原来的社区活动中心改造成了现在这个文化基地。晓英说,他们的目标不是搞个小圈子,而是让老中青都能来玩。从早上9点到晚上7点半,门一直开着,欢迎所有人。放学后的小孩、午休的白领、周末的家庭,全都能在这找到自己的位置。

  

  这地方的书也不简单。3000多册藏书,全是跟传统文化相关的,由区图书馆统一配送,想借就能借。除了看书,还有各种活动等着你。节气课上学做非遗手工,茶道课上试试宋代点茶,还有“八雅”课教你插花、品茶。晓英说,阅读不只是看书,还能动手、动嘴、动脑,感受文化的味道。

  学馆不只是个地方,更像个大家庭。六年级小女孩徐涵的故事特别感人。她为了来上国风舞蹈课和《论语》课,自己学会了规划作业时间,成绩没落下,舞蹈也没耽误。妈妈一开始还担心,后来变成了超级粉丝。父亲节那天,上海下大雨,好多爸爸带着孩子冒雨赶来,进门先拿吹风机给孩子吹干衣服,场面暖心得不行。

  

  更夸张的是,有些家长从浦东、徐汇、黄浦跑来,跨半个上海就为了让孩子上这课。晓英说,看到孩子们为了上课主动安排时间,家长们风雨无阻地支持,这就是文化的力量。学馆就像个磁场,把爱文化的人都吸到了一起。

  2025上海书展快到了,未央学馆也要去凑热闹。他们会在书展现场摆摊,教孩子们学传统揖礼。抬手、躬身,动作简单却满满仪式感,让小孩们一秒get古人的礼仪精髓。晓英说,这不只是个活动,更是让大家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学馆每周有6场固定活动,4支舞蹈队常年排练,还有不定期的名家讲座。教授讲经典,汉服大咖分享经验,场场爆满。晓英说,这地方就像个文化发动机,来的每个人都带着热情,待久了都不想走。

  苏州河边的未央学馆,成了附近居民和白领的日常打卡地。18栋商务楼和居民区的白领、居民、孩子,都爱往这跑。有人来读书,有人来学茶道,有人来跳舞,热热闹闹,像个不停转的文化万花筒。

  

  这样的地方,不只未央学馆一家。上海的社区书房,散落在城市每个角落,像一张网,把书香和文化串了起来。无论你是小孩、白领还是大爷大妈,总能找到个地方,坐下来,翻本书,聊聊天,感受点文化的温暖。

التعليقا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