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影视浪潮正在重构行业边界

Комментарии · 27 Просмотры

当AI让越来越多“超级个体”站上创作舞台,行业真正的挑战已不再是技术本身,而是如何守住思想与表达的稀缺性。

    作者:臧韵杰

    不久前落幕的第30届釜山国际电影节上,一波AI影视浪潮汹涌而至。这场由即梦AI、火山引擎与上海电影股份有限公司联合主办的“未来影像”AI电影国际峰会,不仅是AI技术的展示场,更是如今影视创作生态的大检阅。从心理学背景创作者执导、描摹童年幻想与孤独的温馨短片《小怪物》,到取材古典志怪、以黑白版画格调呈现的《一目五先生》,颠覆传统叙事、以锐利视角完成女性宣言的《权利童话》,中国香港团队打造、以科幻外壳包裹社会观察的《九宵》,再到韩国创作者用视觉语言还原神秘梦境的《法体》,这些作品共同描绘了一幅图景:AI正在打破专业壁垒,让“人人皆可创作”的梦想照进现实。

    曾经的行业门槛被跨越

    “AI不只是工具,更是创意伙伴,可以帮助创作者在艺术与情感表达上走得更远。”峰会上,学者们指出AI技术突破了“生成”的单一功能,实现了对叙事逻辑的理解。依托于火山引擎Seedream4.0模型,创作者输入角色形象与分镜描述,即可批量生成连环画式分镜,有效解决了长期困扰AI视频的“一致性难题”,让虚拟人物在长片叙事中保持形象稳定。

    早在2023年底,国内首个AI制作中心已成立,并于2024年联合即梦AI、抖音共同推出科幻短剧集《三星堆:未来启示录》。如今该系列第二季已进入最终制作阶段,目标直指院线级水准。“过去用传统CG做一组文物特写,成本高到不敢想,现在AI生成的三星堆文物细节,再经后期微调就能满足大银幕要求。”博纳AIGMS制作中心负责人曲吉小江透露,第二季将打造为首部AI原生动画电影,深度应用火山引擎提供的Seedance、Seedream模型能力,制作周期压缩至1.5—2年,成本较传统院线电影显著降低。在她看来,这背后是“AI+”到“+AI”的模式升级——从依赖AI生成素材,转向将AI融入传统电影工业全流程,包括剪辑、调色与特效整合。

    这种“升级”还体现在对电影语言的创新上。入围短片《权利童话》用一颗苹果的自然腐坏过程串联古今,展现出AI的镜头思维;《法体》则以寺庙长镜头缓慢扫过僧人与佛塔,AI精准控制光线与虚实,让人物微表情的稳定性甚至可以超越真人演员。“国内的短视频生态促使我们比较紧密地向创作者收集各种各样的反馈,创作者也会反过来帮助我们去快速迭代模型。”即梦AI产品经理表示。如今的视频生成模型已能读懂复杂提示词,凭文字描述生成符合叙事节奏的运镜,这道曾经的行业门槛被跨越。

    行业对AI的接纳并非一蹴而就。上影股份相关负责人指出,传统影视创作者因技术尚未成熟而对AI应用相对谨慎,而AI技术人才又普遍缺乏影视专业经验。“这两个群体的融合,是当前行业面临的一大挑战。”作为本次峰会的主办单位之一,上影早早便开始系统性布局AI视频生成领域,自2023年6月起,上影先后发起并主办全球AI马拉松、全球AI视觉创意大赛(瓦卡奖)等综合AI赛事。“我们希望做桥梁,让传统电影人拥抱AI,同时发掘优秀AI创作者。在技术成熟的情况下,不排除未来会制作真正的AI电影。”

    更多的个体叙事登场

    业内人士已经看到,AI在影视中的应用不仅是技术的进步,更是一次关于表达机会的重新布局。《九宵》团队仅20余人,却在半年内完成传统流程下几乎不可能实现的17分钟高质量短片;首次尝试AI影像的创作者晓薇,用《小怪物》中的固定镜头模拟延时摄影,捕捉到失落与怀念的细腻情绪。

    技术更便捷的获取正在降低创作门槛,让非科班出身的个体创作者拥有发声机会。过去,搭建一套完整3D模型需耗费大量人力时间,如今通过即梦AI输入一张概念图,即可生成对应的场景与角色——《九宵》团队正是借此在剧情中频繁更换人物造型和服装,这在传统制作中难以想象。对于这种趋势,上影股份相关负责人坦言,长远来看,“电影百工”可能被1到3人的个人工作室替代,形成小工作室产出高质量内容的生态。在未来,电影人或许可以更多聚焦创意本身,不用再疲于实现工业效果。

    不过,个体创作登场并非意味着“去人工化”。《九宵》团队花四个月训练模型,测试人物稳定性与背景衔接;《小怪物》创作者用即梦AI批量生成“标准件”建立专属素材库,确保角色风格统一。必须看到,AI生成大量可能性,但最终的艺术表达与情感传递,仍依赖人类的选择与打磨。

    正如曾任《卧虎藏龙》《英雄》制片人的李少伟在峰会中提醒的那样:“工具在变,但我们讲述故事、讲述自己故事的渴望,是永恒的。”当AI让越来越多“超级个体”站上创作舞台,行业真正的挑战已不再是技术本身,而是如何守住思想与表达的稀缺性。从釜山电影节的五部短片到国内外影视公司的院线级尝试,AI影视的未来已清晰可见:技术将继续降低门槛、拓宽边界,但最终决定作品高度的,仍是创作者对人性的洞察与对文化的坚守。(臧韵杰)

  来源:文汇报

Комментари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