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AI竞赛:谁将掌握未来的技术脉动?| NEX-T Summit 2025

评论 · 1 浏览

未来3-5年,垂直领域的创新将成为投资和创业的关键赛道。

  

  今天,全球AI赛场的竞争,不仅仅是中美两国的较量,新的力量正悄然崛起。而在未来的3-5年,谁能在垂直领域找到那个隐藏的“金矿”?谁又能成为下一个改变世界的AI巨头?是时候重新审视这个时代的机遇与挑战了。

  美西时间2025年9月27–28日,钛媒体集团携手NextFin.AI、GALA(全球亚裔领袖联盟)、Shanda Group(盛大集团) 与 Barron’s China,在美国斯坦福大学成功举办了首届硅谷未来峰会——NEX-T Summit  2025。这场站在全球科技与资本前沿的超级盛会,吸引了无数全球科技、资本与产业领袖,共同探讨“下一步”(Next)的无限可能。

  特别是在“人工智能与硅谷的风险投资趋势”圆桌对话环节中,业内翘楚深入讨论了人工智能如何变革各行各业,如何在硅谷继续引领全球风潮,以及中国如何在AI和硬件领域迎头赶上,甚至超越美国。

  此次圆桌对话的参与者包括前KPCB主管合伙人、创世伙伴资本创始主管合伙人周炜(Wei Zhou),兰璞资本创始合伙人、英特尔中国前董事总经理黄杰(Jay Huang, PhD),Brightway Future Capital明道未来资本创始合伙人程曦(Echo Cheng),FP Solutions VC联合创始人兼普通合伙人、前SpaceX高管Lewis Hong,FutureX Capital创始人张倩(Cynthia Zhang)等顶尖投资人。

AI竞赛,各国角逐

  AI的脚步始于硅谷,但并未停滞在硅谷,随着技术和技术人才的迁移,全球AI竞赛已经进入白热化阶段,而在这场科技与资本的角逐中,美国、中国、欧洲乃至中东,分别正在AI竞争之中扮演着何种角色,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周炜认为,在AI领域未来只有中美两国是超级大国。回顾过去20年中美在投资和创业方面的变化,存在一个有趣的现象,双方总是容易低估对方的优势。

  在硅谷,许多人对医疗AI、图像识别AI等领域非常兴奋,甚至纷纷创办初创企业。然而,他们并未意识到,中国在五年前就已经在这些领域有所突破,并开始应用大语言模型(LLM)实现了商业化。例如,数坤科已在AI医疗图像评级领域成为全球领先企业。

  美国可能低估了中国在应用层面的进展,而中国则往往低估了美国在基础模型方面的领先地位。虽然有些人认为两国之间的差距仅为3-6个月,可是,实际上差距依然显著。

  关于中东,周炜分享了一个惊人的发现:中东地区政府对制定独立的AI战略展现了强烈的意愿。中东国家希望不依赖中国或美国,期望拥有自己的AI技术,因此它们正大量投资支持当地的AI初创企业,力图在全球AI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

  对于中东在AI方面的战略,程曦也表示认同,中东展现出强大的雄心,他们希望将石油优势转化为AI基础设施的优势,正在大力投资芯片、建设数据中心,并希望向全球输出AI云算力。

  她还指出,从全球视角来看,美国在人工智能领域仍然处于领先地位,并推动了许多创新。至于欧洲,由于诸多监管规定,导致其在AI发展进程上稍显滞后。

  前SpaceX高管Lewis Hong提出不同看法。他认为,美国和中国在AI竞赛中拥有互补的优势,尤其是在硬件和供应链方面。中国凭借其强大的供应链能力和过去三十年的发展,已经在硬件领域占据了领先地位。而美国则凭借其创新精神和对技术的追求,在AI领域占据着其他优势。两国的合作与竞争将推动全球AI行业的快速发展。

  中国已成为全球AI竞争中非常耀眼的存在。张倩分享了一组数字,中国的数字经济已经超过7万亿美元,占GDP的40%,而数字工作者的数量也已经达到7000万。这表示,中国的AI发展潜力巨大,未来无论是2B还是2G领域,超过70%的创新和工作将来自中国。

  张倩强调,这对全球投资者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机会,尤其是在中国人工智能的快速扩展和市场需求的推动下,未来的AI发展将带来更多的投资机会。

  此外,英特尔中国前董事总经理黄杰补充了他在AI硬件领域的三个观察。首先,他指出,在过去十年中,中国在硬件相关初创企业的数量远超美国,尤其在半导体领域。尽管美国的英伟达、AMD等公司获得了更多的资金,但中国的硬件产业仍然占据着市场的主导地位。

  第二个观察是,过去十年,美国的软件B2B公司在市场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而中国的软件B2B公司却鲜有成功的案例。随着AI的浪潮来临,中国在这一领域可能会迎来变革。

  第三个观察涉及到中国的极致成本优化。他认为,中国的创业创新并非完全依赖于0到1的创新,但中国的工程师非常擅长极致成本优化,降低了技术的成本,使得产品价格远低于海外同类产品。例如,毫米波雷达和探测器在自动驾驶领域的应用,中国将其成本降低到了100元人民币,模块成本不到15美元,并应用在电动自行车上,大大提升了电动自行车的安全性。

垂直领域的机会在哪里?

  据PitchBook统计显示,今年迄今风险投资(VC)机构已向人工智能初创企业注入了1927亿美元资金,创下全球历史新高。

  从具体占比来看,本季度美国风投机构62.7%的资金投向了人工智能企业。而放大到全球范围内,风投机构资金投向AI的比例也达到了53.2%。

  在AI浪潮的推动下,资金流向的虹吸效应愈发显著,80%的资本集中在OpenAI、Anthropic和xAI等少数几家公司,前所未见的投资集中度引发了新的思考与挑战。对于风险投资者而言,如何精准判断、选择出下一个“OpenAI”式的机会,成为了亟待破解的问题。

  周炜认为,通用人工智能代理很容易被大型语言模型(LLM)等技术的升级和更新所取代。因此,他更倾向于寻找那些能够深入嵌入特定行业复杂工作流程的公司。比如,投资的深圳一家公司,这家公司专注于音乐生成AI,且其产品更适合半专业人士使用,具备通用人工智能无法轻易取代的复杂功能。随着投资的推进,该公司成功搬迁至洛杉矶并成长为全球性公司,估值已达2500万美元。

  他补充道,尽管面临大公司如谷歌和OpenAI的激烈竞争,但作为风险投资公司,支持这些具有远大梦想的初创企业,是我的义务与热情。

  黄杰则将焦点转向了硬件领域,特别是在数据中心中的计算、内存和通信方面。他表示,美国在计算领域占据领先地位,韩国在内存领域遥遥领先。但他认为,通信领域,尤其是数据中心机架之间的光学通信,正在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随着光学设备的普及,通信的效率和带宽不断提升,这在未来将为AI技术的落地提供更多支撑。

  程曦认为,垂直人工智能需要非常深厚的行业领域知识和数据来创建模型。她以Subtle Medical为例,这家公司通过人工智能提升核磁共振成像和皮肤检查的速度和清晰度,其技术已在美国200多家医院投入使用,对患者和行动不便者产生了深远影响。此外,她还分享了Bot Auto在自动驾驶领域的进展,这家公司已成功完成了完全无人驾驶的中心到中心测试,迈出了向“交通即服务”模式转型的重要一步。

  还提到了在物流和消费品领域的投资机会。她投资的Annual Robotic公司,开发的重型机器人已成功与美国最大的第三方物流公司签订合同,解决了许多复杂的工作任务。在消费领域,她投资的Batista公司正在帮助餐厅实现自动化饮品服务,其“饮料船”已经在美国部署了超过1.5万台,打开了1000亿美元饮品市场的大门。

  最后,她强调区块链和人工智能的结合,以及能源领域的机遇,都是她未来重点关注的方向。随着AI的兴起,能源需求日益增加,而高效的能源管理和分布式存储系统将成为AI发展的基石。

  Lewis Hong对于能源领域的机会表示非常认可。美国许多电网已有40多年历史,存在25%-40%的缺口,需要在近期填补。如何以高效、经济的方式部署能源解决方案,成为当前关注的重点。

  他分享了关于微电网的投资,这项技术能够通过大规模分布式能源存储,在电力波动的情况下提供更高效的电力交易。这项技术迅速发展,市值从0增长到了40亿美元,速度与软件行业相似,显示出巨大的市场潜力。

  在圆桌即将接近尾声之际。张倩补充道,未来只聚焦在三个市场规模超过万亿美元的领域。首先是,下一代AI内容,AI将在广告和电子商务领域掀起巨大的变革,尤其是在东南亚和美国,AI驱动的电商正处于高速发展之中。

  其次是,下一代AI硬件。她认为中国的优秀硬件制造能力将在美国市场创造出更多的商业机会。例如,一家原本来自深圳,后来搬到硅谷的AI眼镜公司,已经成为该领域的销量领先品牌,凭借海量数据精准了解用户需求,展现出强大的市场竞争力。

  最后,张倩还提到了AI基础设施和数据基础设施领域,一个典型的例子是Dify,它在开源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目前在Github上已有超过400家全球重要企业在使用。虽然在日本已排名第一,但在美国的普及度还较低。

  当前所有的数据和软件都在被人类使用,而未来,AI和软件将需要支持200亿到500亿的Agent,这意味着数据和信息将经历巨大的变化与扩展,一级市场的阿尔法收益也将在这些领域不断涌现。未来3-5年,垂直领域的AI应用将成为创新和投资的主战场。无论是医疗健康、自动驾驶,还是智慧物流、能源管理等领域,都有着巨大的市场潜力和发展机遇。谁能在这些领域中抢占先机,谁就能够在全球AI竞赛中赢得关键的战略优势。(作者|郭虹妘,编辑|陶天宇)

评论